不僅是江藻鎮有這類情況,東和鄉王家宅村也有“稻烏珠”出現。“我們給村民配農藥時會把防治‘稻烏珠’的藥一起配進去,今年比去年買的人數有所增加。”王家宅村農藥店店主馮信云告訴記者。
“稻烏珠”,顧名思義,應該是和變黑有關,它究竟是什么東西?有什么危害呢?在王家井鎮新南村,記者看到了這種“稻烏珠”,只見受害谷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個病粒被菌絲塊包圍,顏色有的橙黃,有的墨綠。
記者隨后詢問了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周宇杰,據他介紹,諸暨人土話說的“稻烏珠”,其實叫稻曲病,又稱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只發生于水稻穗部,危害部分谷粒。露出的淡黃色塊狀物,叫孢子座,破裂后散生出墨綠色粉末,叫病菌厚垣孢子。“水稻孕穗后期若遇多雨、高濕天氣,真菌侵入水稻花器及幼穎,就容易發生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稻曲病不僅危害病粒,而且還消耗整穗的營養,致使其他子粒不飽滿,隨著病粒的增多,將造成稻米品質嚴重下降。專家介紹,市農技推廣中心已在8月中旬向各鎮鄉(街道)農辦發出了病蟲情報,指導病蟲害防治。
記者也從市氣象局得知,由于受到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今年夏季氣溫偏低,平均氣溫為26.6℃,比常年同期偏低0.6℃;高溫日數偏少,比常年減少11.9天;雨水較多,總降水量為748.3mm,比常年同期偏多逾五成。這也是造成稻曲病產生的原因。
據了解,我市未來一段時間氣溫變化平穩,但最低氣溫較低,普遍在18—20度左右,山區更低,對還未齊穗的單季稻以及連作晚稻孕穗有一定影響,請廣大農戶根據田間情況適當做好保溫工作,并保持一定的田間持水量。對已發生稻曲病現象的水稻及時補施農藥,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