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是全年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目前,陜南水稻、玉米收獲已接近尾聲,關中、渭北部分地區玉米已開始收獲。省上要求,各地要做好收前籌劃,依據天氣和機械擁有量,做好作業方案和調度計劃,組織好跨區機收,推進秸稈粉碎還田,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促進400萬畝深松整地任務的完成。
當前,小麥是我省的主要口糧,種足種好秋糧,關系到明年第一料糧食是否豐收。省上要求,各地在秋冬種期間要全面提高播種質量,在關中灌區主推以帶狀旋耕、深施肥、寬幅條播和鎮壓一次作業播種技術,推廣管道輸水、長畦改短畦、寬畦改窄畦等節水灌溉技術;在渭北旱塬和秦嶺北麓主推精細整地、寬幅溝播、研磨和覆蓋栽培技術,推廣補充灌溉、水肥一體化集成技術,探索“旱地變水地、一料變兩料”模式;在陜南推廣稻茬穴播、增加密度、早熟抗病品種,努力提高單產。
會議要求,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以30個糧食主產縣和20個旱作農業高產縣為主,推動糧食四大功能區建設。其中,關中灌區要進一步完善800萬畝小麥玉米一體化噸良田技術體系,結合奶畜產業,擴大青貯玉米種植面積;渭北地區加快小麥旱作技術集成推廣,穩定乃至擴大小麥面積;陜北地區適當調減北部風沙灘區玉米面積,擴大馬鈴薯面積,抓好小雜糧產業;陜南地區穩定200萬畝水稻、300萬畝油菜面積,通過品種引進選育,加大水稻集中插秧、機械插秧、油菜機播機收技術集成與推廣力度,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