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位于信陽市東南部,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近年來,潢川縣立足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糯稻種植、加工、水產養殖、禽類加工等特色產業,曾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全國禽類生產基地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如今,這個盛譽滿身的小縣城,再次聚集了糧食行業的目光——全國首個“中國優質糯米之鄉”在該縣落戶。
潢川糯米加工由來已久
我國長江流域水稻種植有近萬年的歷史,糯稻種植與水稻種植歷史基本同步。古代文獻中的“稌”、“秫”或“稻”,主要指的是糯稻。糯米產業鏈包括糯稻種子培育、糯稻種植、糯稻加工、糯米流通、糯米產品進出口等環節。
從消費來看,糯米用途廣泛,其不僅是糯米食品的原料,也是書畫裝裱的原材料。以糯米為原料的的粽子、湯圓、點心等傳統食品備受消費者喜愛,市場發展前景看好;以糯米為原料的黃酒在國內外有著廣闊的消費市場。
潢川縣屬長江流域單季稻區,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度地帶,土壤肥沃,降水豐沛,是全國優質糯稻產區。2014年糯稻種植面積32萬畝,產量18.97萬噸,種植面積、產量均穩居全國縣級前三位。原糧潮糧多,互混適中等特點適合制粉。
潢川種植和加工糯米粉起始于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糯米粉工業化生產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興起,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壯大,這一傳統作坊式產業已經成長為工廠化支柱產業。潢川縣是省政府命名表彰的農業產業化集群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糯米粉加工基地。
2012年,“潢川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進一步明確了以優質糯稻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為基礎,大力發展水磨糯米粉、湯圓、水餃、糍粑等糯米制品食品加工業,積極利用與高校、研究院等機構合作研發的糯米粉綜合利用增值技術成果,開發糯米蛋白、糯米淀粉、多肽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如今,潢川年加工食品工業用糯米粉40萬噸的生產能力,奠定了在全國糯米粉行業的地位,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霸主”。
小縣城制定出“國家標準”
糯米粉雖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仍然是一個小眾行業。糯米粉產業是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速凍湯圓產業的興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長期以來,白糯米粉加工大多數屬作坊式小廠,衛生條件差、生產工藝落后,各企業間所執行的標準差別較大,部分指標設計不合理,嚴重影響著水磨白糯米粉行業的健康成長。
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黃國糧業敢為行業之先,聯合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2011年春倡議發起籌建“糯米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后經科技部批準更名為“稻米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起稻米產業的加工生產、技術革新、標準起草等重任。
2006年年初,黃國糧業與河南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編制出《白糯米粉河南省地方標準》,并通過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評審,填補了糯米粉省級標準的空白。
2008年,該公司編制的《湯圓用水磨白糯米粉》標準,目前已由國家糧食局審定發布,成為全國糯米粉行業統一適用的行業標準。
“金字招牌”為潢川經濟添翼
年產糯稻18.97萬噸,年加工糯米粉40多萬噸,“中國湯圓潢川粉”等一些列的數字和榮譽讓業界為之側目。
然而,耀眼的成績并沒有讓潢川人安于一隅,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潢川糯米產業還存在著規模不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糯米粉高終端產品開發力度較小等問題。
為提升糯米產業優勢,壯大潢川的糯米產業和食品工業,增加品牌影響力,2014年5月,潢川縣開始著手“中國優質糯米之鄉”的申報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獲得了糯米行業這塊“金字招牌”。
黃國糧業是糯米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是“思念”、“三全”、“科迪”、“灣仔碼頭”等食品業巨頭的糯米粉主要供應商和戰略合作伙伴。董事長周興伍表示,黃國糧業將借助“中國優質糯米之鄉”這張金名片,大力實施品牌營銷,借助鄭州打造中國速凍中心的戰略機遇,依托河南已形成全國人民大廚房的契機,使“黃國糧業”糯米食品能夠走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
河南省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徐明德指出,潢川縣榮獲“中國優質糯米之鄉”稱號不僅是該縣的一大盛事,也是河南省糧食行業的一大盛事。必將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優化糧食品質、推動糧食企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繁榮潢川經濟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優質糯米之鄉”這塊金字招牌是對潢川的鞭策和鼓勵,為潢川的糯米粉產業迎來了新的契機。今后潢川將加大糯米粉精深加工力度,做強終端速凍食品、調理食品、代餐飲料、米糠油、多肽蛋白的食品產業鏈,在全國人民的餐桌上增添更多潢川品牌的安全可靠、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糯米食品,打造一個年產值百億元的農業產業集群。潢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谷光亞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