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因為賣糧收益低,李克強主張就地深加工,打造出一系列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把河南這個“糧倉”變成了收益更高的“廚房”。
這套組合拳,被河南人贊譽為“小麥經濟”。有人評論,他給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帶來一股“工業新風”,為農業大省的河南,開啟了工業化、城鎮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新征程。
背景
剛剛卸任的原河南省農科院院長馬萬杰,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省農科院擔任領導工作,他清楚地記得:1998年,李克強來到河南工作,一來就深入農村進行了幾次調研。
當時的背景是,河南是小麥生產大省,一年產量在200億公斤以上。馬萬杰說,當時河南的小麥種植面積是全國最大。但由于品種單一、品質低,一方面,河南小麥不好賣,只能做饅頭、面條;一方面,隨著消費升級,我們要大量進口做糕點、餅干、面包的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
“克強同志發現這個問題之后,提出了‘小麥經濟’的概念。”馬萬杰回憶,李克強指出:河南作為小麥生產大省,應該把小麥貫穿于經濟活動之中全面考慮,具體來講,就是從科研的源頭上解決質量問題,生產上調整結構,收購上有理有價。
“克強同志請教了大量的農業專家,包括北京和河南的專家,召開座談會,我就主持過好幾次座談會。”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河南省發改委主任、省政府副省長的張大衛說:他說,發展優質小麥,既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又解決發展食品精深加工的原料問題。河南是農業大省,小麥這個作物在全省農業經濟中是最重要品種,因為是越冬作物,有不可替代性,它一年兩熟,它也是城鄉人民群眾的主要口糧,所以河南的種植業要在小麥上做大文章。
行動
他先把自己“煉成”小麥專家
“克強同志對小麥培育技術和品種特性問得很細,也記得很細,包括什么品種,蛋白質含量在百分之幾,他都能脫口而出。我沒有想到他能把這項工作研究得這樣細。”張大衛告訴大河報記者。
馬萬杰回憶,在李克強的主導下,河南攻克了小麥種植的薄弱環節、解決了強筋和弱筋的育種栽培技術等方面的問題。2000年,根據李克強的指示,加強了小麥培育的科研創新。2001年,鄭麥9023、鄭麥004等強筋、弱筋品種相繼出現。
副省長張維寧回憶,當時,在優質小麥生產經營中,各地還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他務實的作風和心系農民群眾的本色也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讓種植優質專用小麥的農民吃上穩定收購和增加收益的定心丸,在研究‘十五’計劃時,李克強鮮明地提出了,河南農業就是要建成兩大基地——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畜禽產品的生產加工基地。”省統計局局長,曾任省發改委綜合處處長的胡五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