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廣寧縣現有水田17.2萬畝,如何提高糧食產量、質量,一直是當地政府科技人員關注的問題。去年年初早稻,該縣用部分水稻做了實驗,最后總結出“控苗”“控肥”“控病蟲”等三項技術,投入成本低,農民操控容易,畝產均增加100斤左右,這讓試驗人員興奮不已。“如此看來,如果全縣17萬畝都采用這個技術,順利的話,僅增產部分,每造就達到1700萬斤。”一名技術人員高興地說。
晚造的試驗田位于廣寧縣賓亨鎮江西村的農田,記者看到,方圓100畝的試驗水稻,秧苗長勢明顯優于周邊的農田,粗壯油綠的稻桿彰顯著頑強的生命力,株與株之間的間距勻稱得當,每株的苗數幾近相同,非常規范,明顯區別于周邊的農田。
肇慶市廣寧縣農業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鐘潔萍告訴記者,這些試驗田均推行最新的“三控”施肥技術,即控苗、控肥、控病蟲,此項技術于去年在南街鎮做過試點,效果很好,水稻畝產量提高了50多公斤。在這次基礎上,今年晚稻繼續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向全縣推廣。”
望著眼前稻浪翻滾,該推廣中心農藝師薛木新喜上眉梢:“按照這樣的長勢,估計增產量能提高至120公斤。”薛木新說,以前,農民的觀念是水稻的株數越多越好,但其實不然,控苗就是要控制每一畝田的總苗數,每畝1.3萬株,25萬苗為宜,禾苗的間距為30厘米X16厘米,確保通風透光,防止出現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
他還告訴記者,“控肥”就是控制氮肥的施放量和比例,把“氮肥后移”。以前水稻生長前期氮肥的施放量占總施放量的80%,中后期占20%,現在是前期占60%,后期占40%,這樣可有效控制禾苗的分蘗,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同時還能減少水質和土質的污染。通過“控苗”“控肥”達到改善水稻群體結構和通透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蟲害的傳播,從而達到減輕病蟲、減少農藥用量的目的。
薛木新介紹到,推行該項技術以來,水稻紋枯病的發病率由原來的80%,降低至15%—20%,農藥的噴灑次數也由原來的5次,減少到兩三次。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加起來,降低了200多元,農作物的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提高了。“最關鍵的是,解決了糧食生產的安全問題。”
試驗田每天都吸引著周邊的農民前來參觀取經。像薛木新一樣的農藝師也成為了農民的“香餑餑”,每次他們下田或進村委,村民們都會追在農藝師后面問長問短,討教農業生產經驗。對此,農藝師也樂此不疲,愿意將技術分享,“我們都會定期舉辦水稻種植技術培訓,剛開始只有一二十人參加,沒多少農民感興趣,覺得自己種了幾十年的田,難道還要人來教。后來看到了差距,紛紛過來‘取經’,現在已經有上百來人參加培訓了。”薛木新笑稱自己有種“明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