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位于國營紅光農場三分場的稻田里,金燦燦、沉甸甸的稻谷穗壓彎了稻谷稈,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里,一臺臺收割機正在穿梭忙碌,紅光農場已陸續進入收割期,在機器的轟鳴聲中秸稈還田、稻米歸倉。
陸欽森是國營紅光農場三分場的農戶,今年家里種植了2.5公頃水稻,目前收割的品種為“農大515”,成熟期為134天,成熟期早,顆粒飽滿。看著剛收獲的稻米裝進袋,陸欽森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按照目前每公頃收獲的水稻產量來計算,2.5公頃水稻能打2.5萬多公斤水稻,新水稻回收價格還沒有問世,即使按照去年新水稻每公斤2.5元計算,毛收入62000多元沒問題。”陸欽森一邊擦汗一邊樂呵呵地向記者說。
據悉,近年來國營紅光農場依托資源優勢和技術實力,努力推進水稻生產現代化發展步伐。如今全場4.3萬畝水田已經全部建成50米×1000米的千米條田,田間子渠近65萬延長米,確保了整個水稻生長期供水問題。水稻種植逐步實現耕田、插秧、收割的精細化、機械化,機械收割機成為秋收的主力軍。
國營紅光農場的開鐮也拉開了前郭灌區秋季收割的序幕,今年前郭灌區水稻種植面積45萬畝,預計單產670公斤,糧食總產量將突破30萬噸。眼下水稻已處于成熟期,呈現出籽粒多、稻穗大等特點,農技人員正忙著田間測產,再過一周左右將進入大面積收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