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以占全國約2.3%的耕地、3.3%的人口,產出了占全國3.5%的糧食;稻谷產量位居全國第三,其他主要農產品指標均排在全國9-12名之間。不上不下的數字排位,既擺明成績,又反映潛力與不足,當然也是農業自然資源條件稟賦的體現。江西農口的廣大干部群眾歷來憋著一股勁兒:數量還要力爭上游,質量更要精益求精。
在“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方向指引下,2013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決定通過大力實施“百縣百園”工程,加快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正如省委書記強衛提出的:“對農業再認識、促農業再出發,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盛夏雨季,“插根筷子也能長出綠色”的季節,記者盤桓在贛鄱大地,深入東西南北中多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采訪,感受江西現代農業整體謀劃、由點到面、層次推進、引而待發的一種蓬勃態勢。
江西為何提出“百縣百園”工程?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既靠典型引路又要整體推進。建設覆蓋不同產業、各具區域特色、兼顧不同水平層次的示范園區,全面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對江西而言,具備了一定基礎,也到了一個關鍵階段
17萬平方公里、4500萬人口的江西省,剛好被劃分為100個縣級行政區。江西省內地形地貌各異,既有贛北、贛南的丘陵地帶,也有贛西、贛中的開闊盆地,還有長江、贛江、撫河、鄱陽湖、軍山湖等眾多江河湖泊之地。各地資源稟賦不一、農業發展的差異性顯著、特色農產品各異。一百個縣就有一百種縣情,現代農業發展當然不能齊步走,更不能用幾種模式去規范。
江西省省長鹿心社要求:“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園區、用市場化辦法經營園區、用現代科技提升園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同時一定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的特色農業產業,并提出建基地、深加工、創品牌、抓示范、促增收“五個強化”。
江西各地,現代農業的要素早已在發育,“先示范后推廣”的探索之路一直在持續。
“厚載萬物”的萬載縣,具有獨特的山區地理環境,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早在1999年就提出“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發展戰略,采用國際有機標準區域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有機農業,較全國同類示范區起步早、起點高,贏得“江南有機農業第一縣”美譽,成為江西省乃至全國的一塊樣板。
“上乘富饒之地”上饒縣,2001年提出并開始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建園目的是把資金項目、科技力量、優勢產業整合在一起,做大做強后示范帶動周邊的產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縣農業局局長童元東說:“示范園十幾年沒有停歇,當然示范項目和建設標準都在與時俱進。”
上饒市農業局局長徐裕兵告訴記者,即便類似“萬年貢米”、“婺源綠茶”、“橫峰葛根”等優勢品牌,也需要在保留傳統生態種植模式基礎上,與現代農業接軌,要按照新的品牌標準重新規劃產業、示范推廣。
2009年,農業部出臺《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江西有11個縣市區逐步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陸陸續續,又建立起66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順理成章,“百縣百園”工程作為戰略舉措正式提出,去年10月在吉安市召開了全省園區建設現場推進會,進行了全面部署。
所謂“百縣百園”工程,就是以農業產業集群為核心,抓基地、壯龍頭、創品牌,用3-5年時間,力爭2020年前在全省100個縣建設覆蓋不同產業、各具區域特色、兼顧不同水平層次的示范區,并以國家級為引領、省級為支撐、縣級為依托,全面帶動江西現代農業發展。
江西省農業廳黨委書記陳日武認為,在四化同步、城鎮化積極推進的背景下,江西農業已經進入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
2014年江西農業的科技貢獻率54.8%、綜合機械化率62%、農產品加工率52%,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1007萬畝、流轉率達31.43%。像農業大市宜春,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72%、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83%。陳日武說:“在這個階段,在這個基礎上,省委、省政府提出百縣百園工程,是一個科學決策,找到了重要抓手。”
7月底,記者在萬載縣三星鎮“國家現代(有機)農業示范區”看到,平整開闊的土地上,有序排列著現代化恒溫有機蔬菜大棚,不同的種植區域、棚與棚之間分別標注有“蘆筍8路”“藍莓2路”“蔬菜5路”等等,蓬蓬然透著特色生機。示范區管委會黨委書記湯建勇說:“其實也是為了方便產品追蹤,讓經銷商明明白白知道每一批次產品產自哪一路、哪塊地。”
三星鎮鬧坪村九組的48歲村民諶禾香,就在園區內的恒暉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里承包了“蘆筍3路”上的5畝地,負責有機蘆筍的養護管理,每年有兩萬多元的工資收入。公司副總經理胡九萍告訴記者:“園區不僅能夠直接解決農民就業,而且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更為關鍵的是,培養了數萬名懂得有機農業生產操作的新農民。示范區3萬畝水稻、2萬畝蔬菜的有機種植,主要由合作社和農民在經營。”
萬載縣通過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示范作用,已經帶動全縣有機農業的全面發展,目前全縣已獲得有機認證的土地面積有30.4萬畝,初級有機農產品有38個,加工產品達160多個。
據了解,目前,全省大部分園區的產品都通過了綠色認證,部分園區產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農產品綜合檢測率穩定在98%以上,園區“三品一標”農產品達800多個,占全省總數的1/4,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已經昂然走在全省前列。
“百縣百園”,百花爭艷。截至目前,全省園區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89個核心園區,核心區建設面積72.6萬畝,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1200多家,農民合作社3800多家,家庭農場2700多家,種養大戶8000多戶,吸納就業人數52萬人,實現園區農民年人均收入1.2萬元。同時,各地園區把農產品生產、加工與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規模經營農家樂達40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怎么建、靠誰建?
堅持科技導向,生態導向,市場導向;堅持以點帶面、梯度推進、分級創建、整體提升;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的原則;堅持多個經營主體共同參與并緊密結合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堅持農業部門牽頭與多部門合作作為手段
位于南昌縣黃馬鎮的江西省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核心區占地8平方公里,依托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逐步發展成為集科研、試驗、示范、推廣、體驗、培訓等為一體的綜合型示范區;而在南昌市及周邊城市市民眼中,它就是國家4A級鳳凰溝風景區,一個令人神往的周末休閑好去處。
成就面前有底氣,園區黨委書記高其璋口若懸河:看起來一個“四不像的單位”,掛著好幾塊牌子,經營著苗木、茶葉、桑蠶、水稻、蔬菜、養殖、旅游等多項產業;還建有地震展示館、絲綢展示館、農機展示館、現代農業展示館、茶文化博覽園等,承擔起農耕文明與科普文化的展示功能。其實,所有產業項目緊緊依托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所有功能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功能。江西省農業院士工作流動站設在該園區,成功引進或簽約11名院士,承擔省級以上開發項目60余項,有大批農業科技人員在園區承包了“責任田”。高其璋說:“園區建設,基礎是產業,主題是生態,動力是科技,生命是創新,靈魂是文化。”
南昌縣農業局局長章運新告訴記者:“該園只是南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一帶兩園三區五走廊’中的一個園。”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怎么建?南昌縣的做法是一個成功例證。或選擇大規模種植的勞動集約型模式,或選擇小規模精耕細作的土地集約型模式,歐美及江浙發達地區都有成功經驗。而根據江西的省情,則必須博采眾長,走以科技、綠色為主導的中間道路,并堅持以點帶面、梯度推進、分級創建、整體提升。
江西省農業廳黨委書記陳日武說,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思路,完整而清晰,重點包括“四區四型”:即種養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商貿物流區、綜合服務區“四大板塊功能區”;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四大產業類型”。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誰來建?江西省農業廳廳長胡漢平認為,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是一項基本原則;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是園區建設的主體和共同參與者;既做強做大企業產業,又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部門牽頭與多部門合作,則是必要的服務手段與工作機制。
走進豐城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如置身綠色園林。近6000畝的核心區內,有四川圣迪樂村生態食品有限公司、河南華英集團、鄉意農富硒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大學低碳生態科技園等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進駐,形成了富硒有機大米、綠色蔬菜、特色養殖、高產油茶等農產品深加工示范基地。豐城市委常委、統戰部長余文廣說:“政府負責把水、電、路、通訊、燃氣等基礎設施硬件做好,筑好了暖巢,自然會引得鳳凰來棲息。”
2006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豐城市發現525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中國生態硒谷”由此漸起,也成為吸引企業的“梧桐樹”。豐城市這塊風水寶地升級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后,開發步伐加快,成功引進14家大型龍頭企業、1家產學研推機構,其中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1個,預期總投資100億元。
江西省農業廳黨委委員、總經濟師劉建堂介紹:“搞現代農業園區,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必須明確政府與市場的界限。政府的角色很明確,就是重點做好服務,搭好發展平臺,出臺支持政策,引導土地向園區流轉,其他事情讓經營主體去做,按市場規則辦。農業部門牽頭建立工作機制,成立專門機構,落實專職人員,在重大問題上加強溝通,推進步驟相互銜接,推動園區建設。”
江西省各級政府積極通過開展“財政惠農信貸通”的融資試點,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并通過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部門合作,為園區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做好招商引資,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截至今年6月,園區共累計完成投入217.5億元,其中財政投入20.97億元,經營主體投入173.67億元,金融機構投入23.89億元。
省農業廳提出了“123+N”的江西智慧農業發展路徑,即建設農業大數據云1個終端,農業指揮調度和12316咨詢服務2個中心,農業物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和農產品電商3個平臺,以及涉及農業的各個應用系統。這實際上是為“百縣百園”編織一張信息網絡,提供全域全程網絡服務。
怎樣發揮“百縣百園”示范帶動效應?
“百縣百園”工程建設的初衷,在于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嚴格按照“做強核心區、提升示范區、擴大輻射區”的要求,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作用。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作為園區建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7月下旬,九江市永修縣虬津鎮,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內的宏康農業開發公司,傳出陣陣有節奏的轟鳴聲:已經歸倉的早稻在烘干機內循環,晚稻機插后的育秧盤正在整理入庫,外運蔬菜正在裝車啟動。宏康公司作為示范區的龍頭與發展引擎,一年四季都是開足馬達高速運轉。企業投資商是香港老板,重點設備與技術指導來自日本,縣農業局干部長駐企業參與管理協調,經營模式正在向東南亞地區復制擴散。
成立于2005年的宏康公司,建有3000畝核心蔬菜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農民種植優質高效蔬菜1.2萬畝,產品主銷香港、深圳市場。2013年起進軍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領域,在翻耕、育秧、栽插、施肥、打藥、收割、烘干、倉儲和加工等環節,全部實現自動化和機械化,并建立一整套社會化服務模式。今年在穩定流轉土地經營1萬畝基礎上,發展訂單農業3萬畝,提供社會化服務6萬畝。“產量比過去每畝高出150斤,最高一畝都達到1605斤了!”去年開始“被服務”的種糧大戶黃金保說。
園區建設得再好,企業經營效益再好,也不如讓老表共同得實惠更好。“百縣百園”工程建設的初衷,在于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省農業廳計財處處長程錦說,我們不要“孤島效應”或“盆景效應”,更不能搞“政績工程”或“形象工程”,而是要溝通鄉村阡陌、輻射千家萬戶。所以必須嚴格按照“做強核心區、提升示范區、擴大輻射區”的要求,既抓好核心區建設,又注重園區建設的整體性,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作用。
豐城市委書記楊玉平告訴記者,園區的建立,吸引了大量企業入駐,帶動了農民致富,僅豐城市華英禽業有限公司一家就示范帶動了5000農戶養鴨致富,戶均年增收20萬元,安置3000多農民工上崗就業,人均年收入5萬元;同時與“中國生態硒谷”多家龍頭企業一道,拉動當地運輸業、商住業、餐飲服務業走向興旺。
按照江西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百縣百園”核心區面積不少于2000畝,示范區面積不少于4萬畝,輻射區面積不少于40萬畝。第一步,要點上突破。對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統籌安排扶持獎勵資金和項目,打造示范樣板。第二步,以區域位置為重點,形成東西南北中五條主線。東線以東鄉、貴溪、樂平為主;南線以豐城、青原、贛縣為主;西線以高安、袁州、萬載、蘆溪為主;北線以新建、安義、永修、武寧為主;中線以南昌、鳳凰溝園區為主。第三步,在面上推進。最終形成統籌謀劃、點線面結合、梯度推進的格局。
在地處贛南一條線上的革命老區吉安市、贛州市,記者看到,由于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分布于丘陵山區,園區建設區域在點線面的結合上,體現于跨越更大時空的產業聯合與品牌整合,壯大了井岡蜜柚、橫江葡萄、贛南臍橙以及南豐蜜橘等鮮果產業集群。吉安市委副書記肖洪波說:“充分利用示范園區的示范引領效應,結合當地的資源條件稟賦和傳統農業特色,能有效地把產業進行集聚,從而使產業得到抱團發展并樹立品牌。”
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帶動下,吉安縣形成了糧食種植、葡萄和井崗蜜柚、生豬養殖、油茶、珍貴苗木等多個核心示范區域,幾大產業同步壯大,其中井崗蜜柚已成地理標識產品,全縣種植橫江葡萄的面積已達4.5萬畝,總產達3.5萬斤,產值2.5億元。
吉安市青原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吸引了一批有見識的回歸創業者,包括高學歷的鄉村創客,自發組織起微信群,再帶動園區內外的農戶,聯合營銷,交流技術,合作互助,抱團取暖。青原區農業局局長孫水蓮說:“農業產業不再寂寞,像大棚里的葡萄西紅柿一樣,生動鮮活起來。”
“我們園區里有十幾家養殖戶、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我是搞蔬菜種植的。平時有事沒事的常坐一起聊聊,有什么行情就通知大家一聲。前段時間,一個土雞養殖戶為銷路犯愁,大家一起幫他,分別向來園區采摘、消費的城里人推銷,不到一個月把雞賣光了。”青原區熙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江東說。
江西省“百縣百園”工程實施以來,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與75個農業產業集群相互融合,已經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效益突出的示范樣板,真正起到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富”的輻射帶動作用,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逐步顯現。紅土地上,現代農業正在提速。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