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龍村村支書楊祖明介紹說,自從老孫回家搞起生態農業,騎龍村得到各國環保志愿者的關注。騎龍村村委已經制定了“生態農業示范區規劃”,要推廣孫文祥引進的新理念。
生態農家不一樣的誘惑
2013年夏天,在美國讀大學的陳韻如回到家鄉騎龍村做生態農業調查,發現大片的田地荒蕪無人耕種,而當地不錯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發展生態農業,便勸說“沾”點親戚關系的孫文祥去參觀成都河流研究會在郫縣安龍村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看到那里的農民搞生態農業收成不錯,孫文祥也動了心。回到騎龍村后,他便打理起屋后已經變成荒草坡的田地,還把周邊農戶撂荒的田地也整理出來,搞起生態農業。
家里除了孫文祥夫婦外,還有75歲老爹。就這3個勞動力,除了種有大約17畝的稻田和蔬菜,家里還養了十幾頭豬,雞鴨成群。孫家給農作物施肥用的是人畜等農家肥,殺蟲用的是一種自制的生態藥液,用農家瓜果皮和食糖混合發酵而成。“這個技術是跟環保組織學來的。”孫文祥說。
為了把自己種的生態大米宣傳出去,賣個好價錢,孫文祥就親自到鎮上去賣米。“今年市場上的稻米價格是每斤2.2元左右,我的米價有點高,賣7塊。”經常有買農貨的城里人置疑他的物品是不是真的生態,老孫也很較真,就請他們到自家田里去參觀。漸漸地,慕名而來的城里人不斷增多,老孫便整理出家里的四五間客房,開始接待城里游客,每天90元管吃住。殊不知,一個生態農業圈自然形成。
從未到過丘陵農家的大一女生朱迪來到孫文祥家,很是新奇,她說:“院子里的雞,不管是公是母都毛色鮮亮,可以隨時啄幾顆竹席上的稻谷,悠閑地散步。我這才知道,敞養的雞可以吃蟲子,吃新鮮的玉米、稻谷,因此個個披著漂亮的羽毛,它們終于和鳥類聯系上了。”
“幫工”來自世界各地
支撐這個生態農業圈,只靠一家三口還是吃力,陳韻如就介紹一些環保志愿者來到孫文祥家“幫工”。這兩年,來他家的“幫工”有20人左右,有美國的、意大利的、日本的,但多數還是成都的。他們幫助老孫做農活,養雞喂豬,耕田種地,老孫則提供住宿和一日三餐。“幫工”時間長的20來天,短的僅一天。
30歲的耕太便是其中之一。他能說流暢的普通話,但他一般不說話,站在一旁,靜靜地做幫手。賣米時,老孫稱米,他就打開口袋接住;有人買了秋葵,他就幫人捆扎好。他說:“我也是游客,只是我的方式不同,我在這里打工,可以吃住免費。以前我去過韓國的農村,還在澳大利亞的農場做過農活。”
“這里很漂亮,沒有大塊的平地,不用機械,玉米、油菜、麥子、蔬菜什么都有。”耕太在這里已經住了10天,在他看來,這種旅游方式很賺很值得,“可以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了解他們。”
在耕太之前的“幫工”,是來自美國的詹姆斯。他在亞洲各地轉一圈來到成都后,在網絡上發現了一個叫“孫家的農場”的地方,然后在朋友的幫助下,與不懂英文的孫文祥取得了聯系。
20多歲的詹姆斯在這里學會了養雞養鴨,用草喂豬,扛著鋤頭下地收拾玉米稈做柴火。一天打掃豬圈三次,排泄物掃到房子下面的大槽里產生沼氣。“活不多,空閑的時間我就到村里轉悠,覺得自己很想當一個農民了。”
回美國后,詹姆斯在網上給孫打廣告:每天支付90元人民幣或14美元,孫提供包括一日三餐和干凈舒適的住宿。如果你在繁忙的季節里,你可以交換你的勞動,住宿和食物。我在陽光下的家庭農場是我最難忘的一次旅行,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讓它回來。
楊祖明慢慢理解了這些來村里“幫工”的人,“以前,我覺得他們肯定是家里有錢,不愁吃穿的閑人,好奇追求刺激。現在漸漸懂了,他們中間的多數人是在實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田里留著祖傳的“土糯米”
孫文祥還開通了手機微信朋友圈,隔幾天就播報一下自己的家庭農業信息。7月30日,孫文祥在微信朋友圈里發布消息:“谷子熟了。再等20天左右,新鮮的生態大米就要出來了。”吸引了不少城里人陸續趕來。
城里人來到孫家,不僅僅想買米和蔬菜,還想下地學“打谷子”。屋后那塊長條狀稻田,有50米長,還剩下一角沒有收獲。今年種的是“土糯米”,“就是要賣15塊錢一斤的那種,曉得的人都喜歡。”老孫說的“土糯米”,是當地祖輩傳下的稻種,過年推湯元、蒸葉耳粑、做醪糟用的。老孫下到地里,扶起一把秸稈,幾乎和他人一樣高,有150多厘米,“一般的谷子哪有這樣高?”
老孫笑著讓耕太做示范:“他是一把好手,割稻子、打谷子比我還能干。”耕太操起鐮刀割了幾把,反身把割下的秸稈交給老孫。老孫來到打谷機前,打開電源開關,隆隆的機聲中,谷粒脫開秸稈變成了一小堆稻谷。周圍看熱鬧的村民也下到地里,操作起來,“好久沒有這樣下過田了!”
老孫指著地里成熟的稻谷,開始教起城里人如何判斷稻田有沒有使用化肥:“稻谷結穗成熟后,秸稈是發黃的,穗粒透著金黃色。如果這個時候秸稈還是綠色的,那一定就是使用了化肥的,因為化肥的肥力更持久。”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生態專家陳慶恒在評價孫文祥時說:“大規模運作并非農業的唯一出路,中國傳統農業作為東亞模式的典型,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方式。”
隨著城里來打谷子的人逐漸增多,現在騎龍村已經有幾戶人開始學著老孫的辦法種地了。作為村支書,楊祖明對未來也寄予了新希望,“要勸說更多的農戶,加入老孫的生產方式。也可以給你們城里人多準備點打谷場。”騎龍村的生態產業或許會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