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因為賣糧收益低,李克強主張就地深加工,打造出一系列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把河南這個“糧倉”變成了收益更高的“廚房”。
這套組合拳,被河南人贊譽為“小麥經濟”。有人評論,他給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帶來一股“工業新風”,為農業大省的河南,開啟了工業化、城鎮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新征程。
背景
剛剛卸任的原河南省農科院院長馬萬杰,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省農科院擔任領導工作,他清楚地記得:1998年,李克強來到河南工作,一來就深入農村進行了幾次調研。
當時的背景是,河南是小麥生產大省,一年產量在200億公斤以上。馬萬杰說,當時河南的小麥種植面積是全國最大。但由于品種單一、品質低,一方面,河南小麥不好賣,只能做饅頭、面條;一方面,隨著消費升級,我們要大量進口做糕點、餅干、面包的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
“克強同志發現這個問題之后,提出了‘小麥經濟’的概念。”馬萬杰回憶,李克強指出:河南作為小麥生產大省,應該把小麥貫穿于經濟活動之中全面考慮,具體來講,就是從科研的源頭上解決質量問題,生產上調整結構,收購上有理有價。
“克強同志請教了大量的農業專家,包括北京和河南的專家,召開座談會,我就主持過好幾次座談會。”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河南省發改委主任、省政府副省長的張大衛說:他說,發展優質小麥,既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又解決發展食品精深加工的原料問題。河南是農業大省,小麥這個作物在全省農業經濟中是最重要品種,因為是越冬作物,有不可替代性,它一年兩熟,它也是城鄉人民群眾的主要口糧,所以河南的種植業要在小麥上做大文章。
行動
他先把自己“煉成”小麥專家
“克強同志對小麥培育技術和品種特性問得很細,也記得很細,包括什么品種,蛋白質含量在百分之幾,他都能脫口而出。我沒有想到他能把這項工作研究得這樣細。”張大衛告訴大河報記者。
馬萬杰回憶,在李克強的主導下,河南攻克了小麥種植的薄弱環節、解決了強筋和弱筋的育種栽培技術等方面的問題。2000年,根據李克強的指示,加強了小麥培育的科研創新。2001年,鄭麥9023、鄭麥004等強筋、弱筋品種相繼出現。
副省長張維寧回憶,當時,在優質小麥生產經營中,各地還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他務實的作風和心系農民群眾的本色也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讓種植優質專用小麥的農民吃上穩定收購和增加收益的定心丸,在研究‘十五’計劃時,李克強鮮明地提出了,河南農業就是要建成兩大基地——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畜禽產品的生產加工基地。”省統計局局長,曾任省發改委綜合處處長的胡五岳說。
2003年6月4日,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前中)冒著酷暑深入鶴壁市調查研究。這是李克強在淇縣橋盟鄉七里堡村的麥田里向當地農民了解麥收情況。
轉變
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
“中原熟、天下足”,但種出了好小麥,卻仍然解決不了農業出路、農民致富的老問題,主政河南的李克強提出了“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的新思路。
據中國新聞網的特稿《解讀李克強》一文報道:在2013年的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李克強還談起了自己在河南的一段經歷。他說,他作為河南省負責人前往加拿大考察現代農業,他注意到,對方介紹情況時從不簡單地說“農業”,而是始終堅持用一個完整的詞組“農業工業”。
“我當時聽著很奇怪,為什么叫農業工業?但看了一圈后我明白了:他們真的是用工業的思路在發展農業。”李克強回憶起當年的驚訝,“當地一個地區的食品研究所,居然分門別類研究中國的陽春面、手搟面、叉燒包等不同食品對面粉的要求,并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農民和種子商,讓他們準確把握市場需求。”
張大衛告訴大河報記者,在編制“十五”計劃時,李克強提出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由他主導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這也是河南人至今還在說的“三化協調”的由來。
正是基于這種指導思想,因為賣糧收益低,他主張就地深加工,打造出一系列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把河南這個“糧倉”變成收益更高的“廚房”。
發展
“小麥企業”成為河南名片
具體操作過程中,李克強要求拉長“小麥產業鏈”,發展食品工業去拉它。“當時設計了兩條產業鏈,現在看來做得都非常好。”
張大衛介紹,第一條是“蓮花味精產業鏈”:在加工味精過程中,從小麥含有的蛋白質中提取谷朊粉,加入面粉之中,提高小麥面粉的蛋白質,生產面包、餅干。
第二條是“天冠產業鏈”:用陳化糧小麥生產乙醇汽油;另外,提取蛋白質中的谷朊粉制造生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做飼料、大量出口,這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
“這樣,小麥在加工過程中迅速增值,實現了價值翻番,為河南小麥找到了出路。”張大衛說,按照這樣的思路,河南各地大做“小麥文章”,整個農業產業鏈條被拉長。
在國家糧食局2004年獲獎課題《河南小麥經濟研究》一文中,大河報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到2003年,河南全省食品加工已發展到24個行業、23個門類,主要分布在糧食、商業、輕工等部門及個體私人經營,形成了初具規模、比較完整的現代食品工業體系。“白象”、“南街村”方便面,“三全”、“思念”水餃、湯圓等,成了叫得響的知名品牌,遠銷20多個省(區、市)。
如今已成河南名片的“三全”、“思念”,都是在李克強“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思路之下培育而成的,并在歷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扶持下,蓬勃生長。
強音
食品工業不分高端和低端
“三全”、“思念”這樣的大企業,每家都吸納數千名工人就業,但有人說:搞勞動密集型企業是不是太低端了?
“克強同志說,食品工業不分高端和低端。”張大衛回憶,李克強甚至算了一筆賬:我們現在一個農戶每年投入到農業上的勞動時間頂多20天,大量的時間是閑著沒事干,怎么辦?要把農業勞動力解放出來、發展現代農業。但河南農業沒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土地規模資源,怎么辦?我們有的是勞動力,要把土地規模密集型的農業形態轉變成人力資源密集型的食品加工業,把河南的劣勢變成優勢。
有退休干部評價李克強的河南農業方略時說:他是經濟學博士,他把經濟學理論和河南實際結合起來,按科學規律來,踏踏實實地干,使河南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套“組合拳”,給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帶來一股“工業新風”,為農業第一大省的河南,種下了“工業種子”和“城市意識”。
超前
很早就提出了“訂單農業”
張大衛說,李克強主政河南時,一些想法被證明是超前的。例如他大力發展的訂單農業。
以前,農民種植小麥常遭遇乏人問津的局面。李克強發現這一問題后,提倡全省1027家糧食購銷加工企業與450萬種植農戶直接簽訂優質小麥收購訂單。
“這樣一來,做到產需直掛,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整體運作效率。”張大衛回憶,當時,新鄉、安陽、濮陽、焦作等幾個優質專用小麥主產區訂單率均在80%以上。在優質小麥生產經營中,各地還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如鄭州第二面粉廠與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龍頭企業+科技+種植基地”的優質小麥經營模式,實現了企業、科研單位、農民“三個滿意”,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