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泥腿子出身”,一頭“拱”在玉米地里43年的地地道道的萊州農民李登海,七次創造我國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兩次創造世界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一次創造我國春玉米單產最高紀錄,誰都不能否認李登海在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上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別的新聞人物能感動記者的經常是一個個曲折而又動人的故事,而李登海感動記者的是一串串沉甸甸記載著中國玉米高產紀錄的數字。
記錄代表著創新,代表著付出。近日,記者走進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聽已過花甲之年的李登海講述他四十余年的玉米創新傳奇之路。
憶往昔玉米育種之艱
一粒種子讓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之靈魂,是民族發展不竭之動力。
誰曾想到,一則1972年美國農民華萊士春玉米最高畝產創造1250公斤紀錄的消息,給了李登海極大的觸動,因為當時我國玉米畝產量只有一兩百公斤,美國的最高產量卻是我們的8—10倍。從看到這則新聞的那一刻起,年僅23歲的李登海就堅信:美國農民能做到的,中國農民也同樣能做到!當時,他就給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標: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貢獻力量!四十三年來,李登海一直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與玉米為伴,用李登海自己的話說,那就是這四十三年來,他就做了兩件事:一件是育種,一件是播種。
高產攻關,任重道遠!面對中國地少人多的現狀,李登海認識到,要在糧食生產上有所突破必須走提高單產的道路。中國的玉米要想高產,必須要有好的種子。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同明曾這樣評價李登海,“他闖出了我國玉米育種的一條新路。”
從1972年到1979年,李登海用8年的時間,成功育成第一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掖單2號”,把“緊湊型玉米”這五個字刻在了世界玉米發展史上;
從1979年到1989年,李登海用10年的時間,成功培育出中矮桿、抗倒伏的緊湊大穗型玉米雜交種“掖單13號”,率先走出了一條利用多基因雜交降低玉米株高之路,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從1989年到2005年,李登海用6年的時間,成功培育出緊湊型高產玉米雜交種“登海661”,再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從2005年到2013年,李登海用了8年的時間,成功培育出緊湊型高產早熟雜交玉米新品種“登海618”,玉米畝產由1000公斤提高至1500公斤。
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成功率只有12萬分之一,他先后培育出100多個。在中國的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種一季,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時間。李登海感慨,“人生能有幾個七八年啊!”為了加快育種速度,1978年10月,他帶隊到海南進行加代育種,而李登海的海南育種之路,一走就是37年。“海南育種初期的艱苦只能讓我更加堅強。”李登海說,剛到海南的時候,他們在荔枝溝落筆洞自己砍柴做飯,吃的是從家鄉帶的干蘿卜絲,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鋪著稻草的木板床,點的是煤油燈。每一年,我都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每一株玉米,期待著它的每一次發芽、抽穗、結果。在太陽炙烤著的玉米地里,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平均每天要站立8個小時以上,臨近玉米豐收的時候,要吃住在田間地頭,常常是和蚊蟲、毒蛇相伴。
去海南種玉米,他把一年一次育種變成一年三次,科研生命延長了3倍;37年37個來回,他行程15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跑了四圈。
正是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毅力,使他具備了與國際種業巨頭競爭的實力,站上了世界玉米高產育種的最高峰。
李登海的一生只為兩件事哭過,一是因母親的離世而哭,一是為玉米而哭。
37年的海南育種之路,李登海僅把母親接到海南一起過過一個春節,母親的離世讓他悲慟不已,沒能在母親膝下盡孝,他覺得自己是個不孝順的兒子。母親去世后,李登海悲痛欲絕,他把母親的骨灰放在家里,久久不愿下葬。每次出差之前,他一定要到母親靈前鞠躬道別,每當培育出一個新的玉米品種,都要在家門口先種上一片,讓母親看看他的成果。
自古忠孝難兩全,李登海以育種報國來寬慰自己。育種用的種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誰要是給他動了、毀了,那當然是傷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種到地里的種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幾次。有一次到陵水縣城買東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趕到育種地去看他的寶貝。這一看不要緊,黎族老鄉的兩頭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片狼藉!李登海腦袋“嗡”的一聲,兩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聲劃破了荔枝溝黃昏的寧靜。從此后,李登海落下個病根,一聽見牛叫就頭疼欲裂。還有一次,有一年正值玉米灌漿期,卻趕上了突來的狂風、暴雨和冰雹,把大家一年的奮斗和希望在頃刻間毀于一旦。當李登海看到一地平鋪倒折的玉米,眼淚嘩嘩地流下來,他說那種“肝裂心碎”般的痛讓他一生都難以忘懷。這樣毀滅性的打擊,43年來有八九次,每次對李登海的身心都是一種嚴酷的摧殘。但是,李登海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開創玉米高產道路的決心卻始終沒有中斷過。
開創中國玉米高產之路
每畝土地從養活1個人變成養活4.5個人
在當今世界玉米界,立志創高產紀錄者大有人在,但能夠多次創高產紀錄者只有一人,他就是我國的李登海!
上世紀70年代,李登海的農科隊,只有一頭牛和1.2畝土地。開始他領著8個人,搞高產攻關,為了弄肥料,他帶人打炕洞、拆破屋、掏糞池,吃遍了農村三大苦。為了搶農時,收小麥、整地塊、播玉米,經常白天黑夜連軸轉。給玉米雜交人工授粉,必須在天氣最熱時進行。李登海的實驗室主要在田間,拱了40多年玉米地,每年為玉米套袋20多萬個,還要逐個觀察、記錄、選擇、分析,全憑手工操作。“春爭日,夏爭時。”玉米授粉最緊張的時候,他的作息時間只有“玉米時間”,沒有“北京時間”。呆在玉米地里一天,經常只吃一頓飯。為趕夏天中午最佳授粉時機,要冒著40度的高溫鉆玉米地,一個中午下來,全身一層白花花的鹽堿。
“我經常和別人說,我希望別人能超過我,但是我永遠想超過別人。”李登海花了43年的時間,成為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
1979年,李登海創造了我國夏玉米畝產776.6公斤的紀錄;1989年,他創造了夏玉米畝產1096.29公斤的世界紀錄,這是我國第一個具有畝產1000公斤以上高產能力的夏玉米;1990年起,李登海主持開展了小麥、玉米一年兩季創高產新模式的攻關研究工作,小麥、玉米當年兩季異地畝產最高達到2105.46公斤,小麥、玉米同年同地兩季畝產最高達到1629公斤;2005年,李登海經過16年的高產科研攻關,創造了畝產1402.9公斤的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2013年,新疆奇臺春玉米“登海618”高產攻關田1.3畝,畝產1511.74公斤,創造了我國春玉米一畝以上高產攻關田高產紀錄。
過去的2014年,對李登海來說更是收獲的一年,他選育的緊湊型雜交玉米高產品種畝產實現重大突破:登海661在山東萊州畝產達1335.81公斤,刷新了全國十畝方夏玉米高產新紀錄;登海618在山東萊州畝產達1151.65公斤,創造了全國百畝方夏玉米高產新紀錄;登海618在新疆奇臺畝產達1224.00公斤,創造了全國千畝方春玉米高產新紀錄;登海605在山東齊河畝產達876.60公斤,創造了全國萬畝方夏玉米高產新紀錄。
李登海的玉米使我國每畝土地從養活1個人,變成養活4.5個人;如果每年推廣種植1000萬畝超級玉米,相當于新增300萬畝耕地;全國累計播種12億畝,累計增產1100億公斤,直接效益1100億元;最多的年份,全國每3顆玉米種就有1顆是登海種子,
一個農民的家國情懷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開一片新天地
改革開放后,種子市場化、產業化、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國外種子企業開始進入我國種子市場。面對國外種業企業的沖擊,1985年李登海提出“不向國家伸手,不向集體要錢,自負盈虧搞科研,以科研養科研。按照種子產業化的模式,給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子”,李登海自籌資金2萬元,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民辦農業試驗站,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幾個農民組成的“科技個體戶”,歷史性地站在了市場前沿,成為創新、創業和競爭的主體,走上了集科研、繁育、推廣、經營于一體的種業產業化道路,邁出了種業產業化的第一步,李登海說,“育出好的種子是我的理想,而好的種子得以推廣播種,給農民和國家帶來實際效益,才更有意義。”
1998年,李登海又成立了登海種業集團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為培育適合不同區域的新品種,他在全國不同玉米生態區設立了32個試驗站,選育的種子,種植面積最大年份占全國的43.5%。我國現在的玉米雜交種,60%多和李登海選育的自交系親本有血緣關系。這幾年,登海種業每年有5個左右玉米新品種通過審定,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達1500多萬元。正是看到了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1996年,美國先鋒公司在選擇中國合作伙伴時,把登海種業排在第一位。先鋒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合作原則是獨資或者控股,他們提出要控股60%,被李登海斷然拒絕了。因為,種子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李登海說,“絕不能拿國家的利益來換取企業的利益。”
與美國種子巨頭先鋒公司談合作,李登海用了整整7年時間,把中方控股比例從50%變成51%。1%的數字,看似微不足道,卻決定著控股權掌握在誰的手里,關系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這1%代表了一個國家在世界種業面前的尊嚴,代表了一個中國人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所肩負的責任,代表了掌握玉米種植高端技術的中國農民的自信。
最終先鋒公司做出讓步,于2002年11月,成立了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李登海說,“當年我出訪美國,先鋒公司升起了五星紅旗。那一刻,我真是非常自豪,這是美國人對我的認可,更是對中國的尊重!”
登海種業正在快步前進,迅速成為與美國先鋒種業、瑞士諾華公司、法國利馬格蘭公司等全球最大的種業公司比肩齊名的種業集團,也是我國加入WTO后在玉米種業方面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公司,對振興和發展民族種業企業、保證我國種子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培育良種是作物增產的核心技術,只有掌握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多年來,李登海先后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41項,其中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課題16項,選育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緊湊型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種100多個,其中89個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獲得了102項新品種權和11項專利,是我國育種界科研成果最多的專家。
李登海主持培育的超級玉米新品種,據測算,將不同地區種植條件的差異等外在因素考慮在內,平均畝產比現有的主栽品種至少高出150公斤。如果每年推廣種植1000萬畝超級玉米,相當于新增300萬畝耕地。
我國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4.5億畝,在國家計劃2020年增產1000億斤糧食中,玉米占53%。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個別西方學者甚至擔心將來誰來養活中國人。李登海的科研成果,讓我們歡欣鼓舞。我們完全有理由理直氣壯地回答:中國人有能力養活我們自己!
呼吁“依法治種”
推動種業立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品種創新是種業發展核心,保護品種權人權益是推動品種創新的根本保障。”李登海說。
長期以來,由于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沒有健全的體制,種子市場混亂,假種子坑農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中國太需要一部《種子法》了!1993年,李登海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一到任,他就提出了立法建議,又給當時分管農業的副總理寫信,建議盡快制定《種子法》。此后兩年,他連續兩次提出議案。1997年,全國人大主席團正式把《種子法》列入立法計劃。2000年6月,中國第一部《種子法》正式出臺。農民維權終于有了法律依據。
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身為人大代表的李登海又建議將侵犯品種權行為列入侵犯知識產權罪。李登海認為,目前,保護品種權僅依據《種子法》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對侵權行為僅限于行政處罰。由于處罰較輕,導致近年來套牌侵權行為越發猖獗,嚴重擾亂了種子市場秩序,挫傷了品種權人創新的積極性。李登海向大會提出了具體的法律增設建議:其一,全國人大在修訂《刑法》時,于《刑法》第三章第七節增加一條:“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生產或銷售被保護品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其二,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對種子非法經營行為作出司法解釋,將無證或未按生產(經營)許可證要求生產(經營)種子,或未取得授權生產經營保護品種種子造成嚴重社會危害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納入非法經營罪范疇。
登海種業第16場里,矗立著三座高高的玉米塔碑,碑體基座上分別題寫著:為了國家我們將繼續努力!為了國家我們將繼續探索!為了國家我們將繼續創新!
43年來,李登海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不止,國家利益至上”,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把1年當3年用,選育出了118代、10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89個通過審定,獲得11項發明專利和102項植物新品種權。43年來,李登海沒有主動向國家要一分錢,他及他的公司累計投入2億多元經費用于科研,把精心培育的30多個玉米自交系,提供給全國的農業院校、科研育種單位和科研人員無償使用。
只講付出,不求回報,李登海獻身科學,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農民,在中國最廣闊的土地上用汗水刻下了愛的奉獻。
經過艱苦拼搏,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39.49億元資產的農業高科技創新型上市企業,目前市值高達160億元,位列中國種業公司第一名。2014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4.8億元,凈利潤3.8億元,經營業績繼續名列中國種業上市公司前列。
城鎮化的加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謀生,在萊州種了400多畝地的種糧大戶戚增榮說出了他的擔憂,“現在喜歡種地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十年后的土地誰來耕種?”而一直堅信“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李登海卻有不同的看法,“農民進城的步伐在加速,在農村土地上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出現。我國的不斷加快的城鎮化進程正推動著登海種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我們要求不但種子要優于別的企業,服務也要優于別的企業,下一步,登海種業將推出創新型的服務模式,不但要賣給農民種子,還要幫農民播種、種地、施肥、管理,登海種業要給種地的農民當‘長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今年66歲的李登海,按理說已到了退休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但對于他來說,高產攻關的路還很長很長。目前,李登海正在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超級玉米新品種的選育與產業化開發重點項目。對于李登海來說,60歲是人生一個新的起點,“我的前半生,所培育的高產品種已累計為國家增產1000億公斤。下半生,爭取超級玉米能為國家再增產1000億公斤!”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