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的種植銷售,到成立科研公司,繁育脫毒馬鈴薯種薯,再到依托土豆品牌,舉辦美食文化節,帶動旅游業發展。一粒小土豆在西山農牧場迸發出巨大能量,催生出一條產業化發展道路。
變劣勢為優勢擴大種植規模
9月8日,十二師西山農牧場四連職工徐國洲和老伴正在自家的土豆地里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勤快的老徐看準土豆還沒有大面積收獲的時機,盤算著早收早賣,能有個好收入。
今年,徐國洲種植了24畝土豆,預計畝產達到2.5噸,按照當前每公斤1.1元的市場價格,今年可收入6萬多元。
“種了20多年土豆了,一家人的生活和兒子上學、結婚的錢都來自土豆收入。”徐國洲說,土豆是他們一家人生活的保證。
在西山農牧場,像徐國洲這樣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土豆的職工還有很多。2015年,西山農牧場土豆種植面積達到8139.2畝,占到全場總播面積的70%。
“書包里面裝石頭。”現任西山農牧場黨委常委、副政委、工會主席的馬洪軍從小生活在這里,回憶起以前的場景,馬洪軍印象最深刻的是自然環境惡劣,土地瘠薄。
地處烏魯木齊市南郊的西山農牧場,屬于海拔較高的地區,夏季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也只有20.5℃。但這里的土地屬沙壤土,透氣性好,特別適合種植土豆。加之這里耕地和水資源匱乏,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起到緩解耕地和水資源不足的矛盾。
從2002年開始,西山農牧場化資源劣勢為發展優勢,確立了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的思路。可習慣于種植傳統作物的職工對此存在擔憂。
“以前都是土豆種一點,麥子種一點,油葵種一點。”徐國洲回憶,在團場大力推廣種植土豆之前,大部分職工都是把土地零散種植。但老徐他們也明白,這樣的種植方式沒法形成規模化效應,在市場上職工始終沒有話語權。
為了調動職工種植土豆的積極性,團場出臺了減免土地承包費用等優惠政策,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到2005年以后,全場土豆種植面積穩定在1.8萬畝左右,占到全場總播面積的50%。這兩年,因為耕地面積減少,團場土豆種植面積雖然在下降,但總播面積占比一直在上升,土豆已成為西山農牧場的主要種植作物。
2006年,西山農牧場成功注冊土豆商標――碧泉,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碧泉牌土豆先后取得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認證證書”和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2012年,為了提升土豆種植水平,提高產量,團場對當時的2.6萬畝土地實施滴灌節水改造,土豆畝均單產提高20%左右。
同時,團場與烏魯木齊市大中型超市合作,建立土豆銷售專營店;種植戶與九鼎農業批發市場的經營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土豆銷售供不應求。
構建種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條
“這里就是我們的脫毒苗栽培溫室,這里培育生產出原原種后,再移栽到大田里進行原種繁育。”8月29日,西山農牧場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員工王玉鵬驕傲地向前來參加公司種子訂購會的商戶們介紹著。這個溫室里的脫毒馬鈴薯苗子是王玉鵬和同事們今年春季一棵一棵栽種的,對于員工而言,這些土豆苗子就是企業發展的希望。
以前,西山農牧場土豆種植戶一直采用傳統的方法自繁種子,把當年生產的一部分土豆留做第二年的種薯。但長期自繁導致品種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豆的產量和品質。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提升土豆種植水平。從2004年開始,西山農牧場與石河子大學、甘肅定西旱農中心和兵團農墾科學院建立技術合作關系,研發培育脫毒馬鈴薯繁育技術。2008年,團場成立了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相繼完成了馬鈴薯種植繁育中的無菌系建立、高溫處理、莖尖剝離、莖尖培養、脫毒苗快繁、網室生產微型薯、隔離區原種繁育和良種繁育等技術體系建設工作,建成了科技研發團隊。
自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成立以來,完成了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鮮食馬鈴薯良種繁育和高效生產技術集成》,兵團級科技項目《脫毒馬鈴薯快速繁育生產技術示范》《馬鈴薯種植機械化示范與推廣》《脫毒馬鈴薯快速繁育生產示范基地建設》,企業繁育的早熟品種津引8號和晚熟品種紫花白受到種植戶的一致好評。
種子的問題解決了,西山農牧場開始把研發優勢轉化為增收優勢。2014年,該場成立了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在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的同時,推廣銷售馬鈴薯種子。
“我是帶著全村人的囑托來這里考察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三臺鎮農民姬艷軍說。
姬艷軍所在的村子有160戶農民種植土豆。去年,因為種子問題,土豆在七八月發生了大面積死亡,農民損失慘重。
“土豆的種植和管理技術并不復雜,關鍵是種子。”種了20多年土豆的姬艷軍說起土豆種植來頭頭是道。意識到種子重要性的村民,今年委托姬艷軍在全疆考察馬鈴薯繁育技術最先進最成熟的企業,通過對比,姬艷軍代表村民與西山農牧場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簽訂了300噸的種子訂購合同。
除了烏昌地區縣市外,企業繁育的種子還遠銷伊犁、博樂、石河子、奎屯等地。今年,企業計劃銷售3000噸種子,覆蓋北疆市場,僅繁育銷售種薯一項產值達到520萬元。
“我們公司目前是全疆范圍內唯一具備科技研發能力的馬鈴薯種業公司。”西山農牧場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萬保軍介紹,企業目前在全疆共有個規模化種植點,種植面積達到畝地。根據今年的種子銷售情況,明年全疆的種植面積預計達到兩萬畝。
打造土豆美食文化帶動旅游發展
“雙色土豆”“土豆烤魚”“拔絲土豆”……在9月4日舉行的首屆土豆文化節上,一道道以土豆為食材的特色菜品引得現場觀眾胃口大開,爭相品嘗。
“土豆美食文化節,是我們場發揮土豆品牌優勢,帶動旅游業發展的一次實踐。”馬洪軍介紹說,土豆產業已成為西山農牧場經濟發展引擎,該場計劃圍繞土豆打造特色節慶活動,帶動全國旅游特色名鎮烽火臺小鎮的旅游業發展。
首屆土豆美食文化節,吸引了上千名烏昌地區的游客前來參與,在風景優美的烽火臺小鎮游玩,品嘗各色土豆美食,這樣的體驗讓烏魯木齊游客張倩覺得很贊。“特色美食本來就是很多旅游城市吸引游客的制勝法寶,在烏魯木齊近郊這樣一個風景優美的小鎮,如果能發揮美食的誘惑,一定會帶動旅游快速發展。”常去外地旅游的張倩對美食與文化的融合頗有心得。
“就像我們新疆的沙灣大盤雞一樣,美食在旅游城市的推介中具有不可預估的作用。”參加廚藝技能大賽的廚師張健覺得,西山農牧場應該從研究特色美食入手來帶動旅游業發展。
美食文化節結束后,很多游客來到烽火臺小鎮的農業觀光采摘園采挖土豆。一陣揮鍬采挖后,烏魯木齊游客王宇看著自己收獲的果實高興地說:“采挖土豆,既鍛煉了身體,還能收獲果實,很有成就感。”西山農牧場目前已經建成了占地85畝的觀光農業采摘園,以采挖土豆為品牌項目的體驗式農業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在首屆土豆美食文化節上,自治區烹飪協會授予西山農牧場“新疆土豆美食文化之鄉”稱號。同時,西山農牧場,毗鄰烏魯木齊,具有發展城郊旅游的天然優勢。“下一步,我們要著力研究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土豆菜品,繼續加大西山農牧場土豆美食文化節的宣傳推廣,豐富美食節的形式和文化內涵,打造兼具美食文化和特色旅游的品牌節慶活動。”馬洪軍介紹,土豆美食文化節的成功舉辦,讓團場看到了土豆產業對接美食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市場前景,對做強土豆品牌,帶動旅游業發展,他們充滿信心。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