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政府的扶持引導。為了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烘干設施,張家港市首先落實了糧食烘干設施投資補貼措施,一方面按省農機局和省財政廳關于農機補貼的相關規定,認真落實好省財政對符合條件的購置糧食烘干設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的農機補貼。另一方面,市財政也給予每臺2.2萬元的補貼,相關鎮政府也給予每臺套0.5~1萬元的配套補貼。同時,在建設用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從2012年開始,市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農機場庫用地的通知》,明確各鎮可按糧田面積的1.2‰核定農機用地面積,配置烘干、加工車間的另外核定面積。塘橋、錦豐等鎮政府還提前介入,在烘干點的選址、烘干庫點的建設等方面為烘干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夯實了糧食烘干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二是國企示范帶動。在推進糧食低溫烘干設施建設進程中,張家港市充分發揮了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的示范作用。先后投入6297萬元,在乘航、港口、塘市、中心庫和周家橋等五個國有骨干糧庫添置了39臺套、裝機容量達730噸/批的低溫烘干機械及配套設施。把優化烘干服務,作為主動服務三農、促進農民增收、保證糧食安全、提升部門形象的重要舉措來抓,采取“預約烘干”、“24小時全天候烘干”等措施,為廣大糧農提供貼心服務。在2015年的夏糧收購過程中,為應對連續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國有糧食企業還創新推行了“兩次烘干”等服務措施:先將20%以上水分的小麥烘到19%左右后,進庫作通風降溫處理;待20%以上小麥全部處理完后;再將所有20%以下的小麥烘到安全保管水分。這樣處理雖然增加了人力財力支出,但加快了高水分小麥處理速度,有效減少了小麥的因災損失。國有糧食企業發展低溫烘干設施的做法,對個人和民營資本進入糧食烘干領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導作用。
三是引入社會資本投入。張家港市通過采取烘干機械補貼等措施,較好地引入了社會資本對糧食低溫烘干設施的投入。目前,全市已建立的19個糧食烘干點中,由國有糧食收購企業投資建設的有5家,民營糧食收儲企業投資的有2家,村經濟合作社投資的有4家,種糧大戶投資的8家。2013年以來,全市投入的1.13億烘干設施資金中,公共財政投資4231萬元(包括對烘干機械的財政補貼資金),村集體等投資1487萬元,糧食收儲企業投資3769萬元,個人投資1755萬元。
四是強化部門指導。糧食烘干技術要求較高,溫度把控等稍有差池,就有可以出現稻谷爆腰、小麥散筋等現象。烘前、烘后糧食保管不善也有可能導致產生壞糧事故。對此,張家港市糧食局聯合市農委加大了對糧食烘干企業的技術指導。一方面,舉辦糧食烘干技術培訓班,邀請糧食烘干方面的專家為烘干企業培訓技術骨干。另一方面,糧食收購期間,組織精干技術力量,到各烘干企業巡回指導,提高糧食烘干質量。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