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晴,陽光照在玉米地里,綠油油的一望無際。河南周口市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90后”小伙劉記森,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麥子大豐收,玉米又長得恁喜人,風調雨順,年景好啊!” 這個過去對農事不聞不問、一心跳出“農門”的大學生,如今念起“農經”來,頗得要領。
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托管流轉耕地1萬多畝,被當地農民譽為“兄弟姐妹打工去掙錢,天華合作社托管代種田。” 今年初,理事長劉天華作為基層農民代表走進中南海,向總理轉述了周口流行的順口溜:“種田不蹅泥,打藥用飛機,麥子一般齊,產量年年提。”
1280多萬畝良田沃土,數千年農耕文化,造就了周口人的性格:愛糧如命,惜地如金。
在周口,無論是一望無際的田園,還是房前路邊巴掌大的寸土,都種著莊稼。周口采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耕地面積為1284.288萬畝,比國家下達的保有量指標1281.183萬畝多出3.105萬畝。
周口的田間地頭,會經常看到手拿本本、頭戴草帽、被農民稱為“糧保姆”的農業技術員。是他們打通了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一大批高產、優質糧食新品種在周口得到廣泛應用,占全市麥播總面積的近80%。全市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小麥種子產業成為打造“中原糧倉”的助推器。去年由周口市農科院培育的小麥品種“周麥27”百畝方實打驗收平均畝產達821.7公斤,創造了國內最高單產紀錄。今年“周麥27”以畝產780.9公斤的成績,創造了小麥千畝方單產的新紀錄。
“糧食吃不完,手里缺錢花”,是周口人的窘境。如何 “既讓國家糧袋子滿滿的,也讓種糧、保糧人錢袋子鼓鼓的”?周口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通過土地流轉,變分散經營為規模化生產, 發展農民合作社10100多家,在河南省占第一位,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在不減少種糧面積的前提下,發展高效、生態、無公害經濟作物,土地復種指數多年穩定在230%以上,既豐富了城鄉菜籃子,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各類糧食加工企業1000多家,年加工能力近400萬噸,釀酒、面粉等糧食深加工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帶動了種糧農民收入增加。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740多元,增長9%以上。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