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糧食浪費,人們的目光多集中在餐桌上的“顯性浪費”,很少關注糧食生產后各環節的損失。僅生產后環節,我國一年損耗的糧食就超過700億斤,接近我國糧食總產量的6%,相當于產糧大省吉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糧食損耗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據調查了解,糧食產后損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機械收割遺漏多。有時候玉米水分少,玉米粒比較干、脆,使用機械化收割玉米棒時容易掉下玉米粒。趕上玉米倒伏,還會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每年這樣的損失都不少。二、倉儲:鼠吃、霉變、火燒。筆者在長治部分地區的農村采訪時發現,不少農民家里儲糧還是采用直接堆放在地上的方式,造成浪費不說,還極易導致霉變。壺關縣農民陳鳳香說:“我們也很頭疼,老鼠吃、地返潮,再小心都有損失。”三、運輸:破漏損失難以統計。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部分糧食收儲企業由于存儲設施簡陋,運輸方式落后,不僅增加了存糧風險,還制約了糧食的中轉調運,增加了糧食在流通中的損耗。四、加工:過度加工造成浪費。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購買大米時,不僅要求口味,還要求賣相。大多數大米都會進行拋光,甚至多次拋光。但拋光一次,大米就減少一層,降低了出米率。糧食過度加工,不僅降低營養,而且會增加生產成本。
我國糧食產后損失嚴重存在多重原因,減少糧食損失我們不能只盯住開源而忽視節流,也不能只盯住餐桌而忽略儲存加工環節的浪費,更不能只盯住硬件投入而忽視制度建設。
首先,要強化愛糧節糧意識。當前,愛糧節糧宣傳大多結合“世界糧食日”或“愛糧節糧宣傳周”等時點舉行,少而淺,對肆意浪費糧食的人和事缺少有針對性的教育、批評。
其次,要理順糧食價格。目前,我國以糧食為主的大宗農產品已到了高價格時代,但糧價還是明顯偏低。當糧價低到不符合經濟規律時,勢必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和節糧意識的建立。
此外,要資金投入和制度建設兩手抓。要建設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大力推廣散糧運輸,推廣先進實用的倉儲、裝卸、運輸技術和裝備,有效降低糧食物流損失。要加大對科學種糧、儲糧、運輸、加工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推動農戶儲糧條件改善,研發適合農戶儲糧的技術,加速糧食流通體系建設,降低運輸損耗。要開展科學儲糧研究,轉變儲糧觀念,改變粗放管理的現狀,加快發展糧食銀行等新型儲糧模式。推進糧食儲備管理向現代化、綠色儲糧和智能化管理加快升級。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