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和縣稍峪鄉王山村,坐落在河邊的龍輝馬鈴薯專業合作社深加工廠格外惹人注目,機器的轟鳴聲為這個平日里安靜的山村增添了生機。
正是這轟鳴的機器,讓洋芋蛋蛋不斷“變形”、不斷“升值”,讓更多的村民嘗到了洋芋深加工帶來的甜頭。
目前,龍輝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集馬鈴薯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新型生產體系已經成熟。馬鈴薯粉碎分離、凈化沉淀、脫水烘干生產線可年加工馬鈴薯800噸,生產淀粉150噸,加工粉條140噸,年產值達227萬元。
“最開始我是在天水銷售粉條,縣上精準扶貧開始以后,我了解到很多政府的優惠支持政策,于是決定回家創業,從洋芋種植到加工粉條銷售到市場,做成一條龍產業鏈。”談起當初的創業計劃,合作社負責人王彩龍說。
“洋芋一斤幾毛錢,加工成淀粉一斤五六元,加工成粉條一斤又變成十幾元”,王彩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馬鈴薯深加工產業鏈的延伸讓一堆堆洋芋變成白花花的淀粉和粉條后,種植馬鈴薯的利潤也成倍增長。
正是因為看到了如此大的利潤空間,王彩龍決心把這個產業做起來。
2015年3月,王彩龍的合作社在鄉政府的幫助協調下成立。隨后,合作社流轉租賃本村148戶村民地處偏遠的撂荒地440畝種植馬鈴薯,與20戶村民簽訂了常年用工合同,土地利用和勞動力就業獲得雙贏。
“種洋芋、鋤地、挖洋芋時季節性用工達4000余人次,固定工人12人,一年我要給村上的這些村民付工資30多萬元。”王彩龍說,全村85%的村民已經直接受益,而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所需流轉土地就要向鄰村延伸了。
第二批精準扶貧小額貸款正在發放,王彩龍決定吸納村里最少10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計劃貸款50萬元用于購買農機,以提高馬鈴薯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增加產量和產值。
“讓貧困戶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分享的除了土地租金,還有合作社的年終分紅。有錢要讓村民一起掙,我寧可少掙點,也要讓他們多分點紅,盡早脫貧”。
龍輝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粉條走俏市場,然而王彩龍并不滿足于此,他積極響應縣上發展電子商務和開展電商扶貧的號召,給全縣各網店供貨的同時,自己也開起了網店,他要讓自己的粉條買到全國各地。
王彩龍說,下一步合作社將進一步流轉土地,更大規模種植馬鈴薯,同時不斷完善和延伸產業鏈條,充分利用馬鈴薯加工后的粉渣發展養殖業,讓更多的村民跟上“變形”的馬鈴薯脫貧致富。
更多糧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