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位于黑龍江五常市龍鳳山鎮東興村的田稻翁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發展得“有模有樣”,不但與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簽下了“健康”合同,還與稻農簽下了“增收”訂單。
水稻烘干機_水塔烘干塔_環球糧機網
據田稻翁有機水稻生產基地負責人戴銘宇介紹,基地所在稻作區三面環山,飄入的暖流會形成回流漩渦,活動積溫較高,水稻中的干物質會更多積累。
戴銘宇說,基地灌溉用水是龍鳳山水庫的自然水,經充足日照后,水溫能達到特定積溫;龍鳳山的沙壤土和黑土富含鐵、鋅、硒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基地的空氣三項監測指標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相關標準,這些正是基地發展有機水稻的“根本”。
今年2月,田稻翁有機水稻生產基地被環保部命名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
“稻花香2號138天到142天的漫長生期,是基地與大自然簽下的‘健康’合同。”戴銘宇說:“基地還與農戶簽下了富農‘增收’的訂單,訂單中提出‘確保有機水稻質量和農戶收益’。”
400余戶稻農,近8000畝稻田。基地為簽訂單的農戶每坰地免費提供100斤稻花香原種、4000斤有機底肥,并保證收購價高于市場價。
55歲的東興村稻農王會恩是第四年與基地簽約,今年種了兩坰半水稻的老王算了筆賬,基地今年是每斤2.2元收的水稻,比市價高出0.2元,再加上省下的種子化肥錢,每坰地比種普通水稻要多收上4000多元。
除了種水稻外,王會恩還給基地打工趕鴨放蟹。“從插完秧緩完苗后到抽穗前大概兩個月時間,我們每天都會趕幾千只鴨子進田。”
這幾千畝的鴨稻蟹田是田稻翁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在有機種植上的新嘗試。鴨子主要以田里的草和水生物為食,除能吃掉大部分雜草外,鴨糞經過河蟹的加工又成了上好的農家肥。地里的泥鰍魚既滿足了鴨蟹雜食特性,還可以疏松土壤,由此增加的氧氣又能刺激水稻的分蘗生長。
基地把這種有機稻叫做“生態稻”,鴨蟹的投入雖然增加了不少成本,但比起附加值就是“小意思”。
“生產了健康食品,生態也不受農藥化肥的侵害,稻農增加了種地收入,基地也有可觀的收益。”戴銘宇說:“‘有機’的算盤打好了,結果就是多贏。”
據五常市統計數據顯示,全市現有水田面積210.7萬畝,“稻花香2號”種植面積占水稻總面積80%,現已經建成有機水稻基地30萬畝,國家級綠色食品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15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