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糧食生產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糧食供給充裕和價格穩定對穩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從總體上看,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為五大特征。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
糧食生產發展的硬約束與糧食消費剛性增長并存。這些年來我國糧食連續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但是,耕地、淡水等資源要素已經繃得很緊,糧食持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加上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稍有不慎,糧食安全形勢就會發生逆轉。而隨著我國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食物結構升級和糧食用途拓展,全社會對糧食的需求將持續剛性增長。據調查統計,2008年至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增長14.8%,而糧食消費量增長18.8%,預計到2020年糧食需求量在1.4萬億斤左右。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更好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與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并重。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國家從2004年起相繼在主產區分別對稻谷、小麥兩個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從2008年起在東北等四省區實行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連續7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稻谷和小麥兩個品種7年累計提價幅度分別達96%、69%。受國家托市收購價格支撐影響,我國糧食市場價格持續攀高,逐步逼近“天花板”。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高。這種兩頭擠壓的狀況,使得單純依靠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從長遠看,必須加快建立由市場形成糧食價格的機制,在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同時,引導促進農民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提高糧食品質,推動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
保障糧食數量安全與保障質量安全并進。在糧食數量供給得到保障后,人們更加關注糧食質量安全。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面源污染問題普遍存在,局部地區存在糧食農藥殘留、重金屬等超標現象,糧食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必須同步推進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為此,一方面要切實加強生產源頭治理,從源頭上防治糧食污染;另一方面要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實行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監管制度,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進入口糧市場,確保糧食消費健康、營養、放心、安全。
合理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防止進口糧食沖擊國內市場并舉。近年來,全球糧食連獲豐收,供求比較寬松,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國內外糧食價差拉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4/2015年度全球谷物產量為25.54億噸、消費量為25.04億噸,期末庫存將達6.45億噸,為15年來最高水平。目前,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這雖然有利于我國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但也給國內市場帶來一定沖擊,特別是糧食進口數量持續增加,擠占了國內市場銷售份額。如何有效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新常態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了新挑戰。
厲行愛糧節糧與減少產后損失并行。當前,我國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由于糧食產后烘干機械化水平低,農戶儲糧裝具簡陋,造成糧食損耗和霉變,每年損失達400億斤以上;露天儲糧、危倉老庫儲糧和糧食運輸環節的損失達150億斤以上;低水平粗放加工和過度加工損失口糧資源150億斤左右。糧食消費環節浪費現象更是驚人。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在2000億元以上。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就是節約耕地和淡水資源、實現無地“增產”,這是今后我國解決糧食資源短缺、保障糧食安全最現實可行、最經濟合理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