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稻谷產量占其谷物產量的百分之八九十,國內稻米能夠實現基本自給。1996年以前,絕大多數年份稻米自給率均超過100%,此后略有下降,但維持在95%左右。
日本水稻成熟后,幾乎全部采用收割機作業。收割完成后,稻谷水分高達22%~28%,加上經濟高速發展期農民外出打工,務農人員中超過60%為老齡人口,米糧不足時政府實行“早售獎勵金”制,所以烘干機廣受歡迎。
水稻收獲后1小時內立即干燥,與放置5、10、20小時甚至數日再干燥,其米質大不一樣。含水率24%的稻谷放置10小時后再烘干有礙食味,日本對該含水率以上的稻谷干燥后作為飼料糧處理。而為了保持一定的食味品質,對當年食用的稻谷,干燥到15%的含水率;儲存的稻谷,則干燥到13%的含水率。
由于日本主要儲藏糙米,稻谷一經烘干,約有九成立即以礱谷機脫殼成糙米狀態,裝入30公斤的牛皮紙袋或1噸的集裝袋里,實行低溫保管,儲藏溫度15℃。日本食品綜合研究所用1960年生產的稻谷做過儲藏試驗,發現稻谷耐儲性只比糙米略好一點,而稻谷包裝所需倉容卻為糙米的兩倍。顯然,節省倉容,就可以少建倉、省財力、出效益。
糙米水分為15%左右,有利于保持食味,有利于入倉儲藏。
早在1925年前,日本開始人工干燥器的研究,即把谷物攤放在簡單的格段干燥室或箱型干燥器上,用煤加熱空氣,靠自然對流實現干燥。其后幾十年間,谷物干燥歷經自然干燥———半機械化干燥———機械化干燥———程控全自動化干燥等階段,主要發展適于干燥水稻的中小型設備。1956年,農林省關東東山農業試驗場研制出靜置式常溫通風谷物干燥機,真正拉開了谷物人工干燥的序幕。1960年,諸多農機取代人力畜力作業的同時,簡易的臥式通風干燥機替代了自然晾曬,之后又出現了立式通風干燥機、循環式干燥機和太陽能干燥成套設備。
從烘干機發展的規模來看,日本農用烘干機從1958年的1000多臺,發展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100余萬臺,而當時正是日本稻谷產量的峰值期。通過技術進步和政府補貼,1995年谷物干燥機擁有量為112.1萬臺,平均兩公頃擁有稻谷干燥機1臺。
1998年每百農戶平均烘干機保有量高達42.3臺。進入本世紀,利用遠紅外線照射的遠紅外線循環式烘干機占烘干機生產量的40%。
從烘干機發展的機型來看,最早普及的機型是平面型干燥機,60年代后期曾年產25萬臺以上,立體型干燥機進入70年代后產量大幅減少,70年代后期循環型干燥機成為日本國內干燥機的主力。1990年,太陽能干燥機開始面市,它被稱為最接近自然干燥的干燥技術。1998年推出的遠紅外烘干機提高了干燥速率,大米食味值可提高4度,省油5%~10%、省電10%~30%,但售價高于同類烘干機兩成左右。
日本稻谷烘干機開發向節能降噪、提高米質、有利環保方向發展,而遠紅外烘干機代表著稻谷烘干機的發展方向。有專家建議,為確立下一代烘干儲藏技術體系,日本需對包括稻谷散裝儲藏、糙米低溫儲藏、大米儲藏在內的烘干儲藏體系進行整理。
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械_糧食烘干機械設備_糧食烘干設備_小型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價格_小型玉米烘干機價格_小型玉米烘干機_小麥烘干機_玉米烘干機_水稻烘干機_稻谷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多少錢_移動式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廠家_糧食烘干機工作原理_谷物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