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久130萬大卡粗糠熱風爐干燥中心
臺灣通常將谷物或稻谷的烘干稱之為干燥。稻谷干燥機械的研究,1953年始于臺大,此后臺灣農業試驗所接續研究開發循環式干燥機。早期,臺灣以研發生產靜置式稻谷干燥機為主,該機置于干燥箱、干燥筒的稻谷不需攪動,1961年開始供應市場。
臺灣的谷物干燥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70年代生產廠商有23家。1986年,全島稻谷干燥作業機械化程度為66.6%,2006年達到90%左右。進入本世紀,各種稻谷干燥機超過5萬臺,并行銷30多個國家。
三久股份有限公司創造了奇跡。1964、1965年五六月間,是臺灣稻谷收獲的關鍵期,卻梅雨不斷,以至稻谷發芽霉變,機械化烘干遂被重視。
1966年,三久公司生產出臺灣地區第一臺燃油式小型箱型干燥機后,連年的稻谷收割都趕上晴天,8年中每年僅能銷出幾臺。但三久沒有氣餒,總是堅持不懈。到1974年,政府通過購機補貼、低息貸款大力扶持農民購機。經過競爭,上世紀90年代干燥機生產廠僅剩三久、三升兩家,而三久的占有率一度為76%。
1993年,三久公司在上海設廠,針對多地干燥作物及使用環境,開發出的粗糠型干燥機使用礱糠做燃料,遠紅外線低溫干燥機可搭配燃油、燃柴、天然氣,燃油干燥機可改裝為粗糠、燃柴或天然氣,且稻麥、豆類、玉米、菜籽、高粱等均可適用,而專烘玉米種子的大型箱式干燥機,也適用于雜糧、飼料干燥。2015年,寧夏自治區農牧廳與臺灣三久集團達成在寧夏建設稻谷烘干裝備、技術、管理的示范合作項目意向,年內昊王米業引進5臺糧食低溫烘干設備,僅稻米烘干這一環節使整精米率從53%提高到59%。
2006年,廣東省赴臺灣農業機械化考察團了解到,臺灣1975~1978年實施“加速推廣稻谷干燥機”4年計劃,預定4年內推廣各類型稻谷干燥機約2萬臺,到1979年底實際推廣2.5萬余臺。農民個體購買干燥機,農委會直接補助整機價的22%~35%,各縣市及鄉鎮政府再每臺補助1~3萬元,補助款以外余額分7年低利貸款并補助利息。
在臺灣,大噸位干燥機的發展,讓專事糧食干燥的企業應運而生。干燥機由1.8噸逐漸增大為幾噸十幾噸、幾十噸甚至上百噸后,小型干燥機企業自動轉產或停辦。相比于上世紀80年代初90%的農戶購買小型干燥機,到新世紀,90%的農戶不再新購。大型干燥企業還直接收購或收儲稻谷。為鼓勵規模干燥,臺灣農委會對農會設立的大型干燥中心,幾乎全額補助。碾米廠、糧商設立大型干燥中心補助全部設備的30%。1999年,福建省農機學會經貿團在臺中縣霧峰鄉源福順干燥中心等3戶大型干燥中心,看到二三十臺谷物干燥機并排串聯成線,蔚為壯觀。當地水稻收割后即送中心干燥。
優質米推廣也離不開干燥。1976年起臺灣辦理的“輔導良質米產銷計劃”,旨在生產小包裝良質米供應消費者。政府輔導農民在良質米適栽區種植推薦的品種,并以良質米栽培及干燥方法生產調制。許多農會開始經營小包裝米及良質米,并對設立干燥中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1988年底共申請設立干燥中心66處。
糧食干燥機_糧食干燥設備_稻谷干燥設備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