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以玉米結構為重點調整種植結構,采取保產能、適當調、產業化等多舉措調玉米結構,預計今年玉米意向種植面積調減2000萬畝以上。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從種植業來看,小麥、稻谷口糧品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出現了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的供求缺口逐漸擴大。同時,棉花、油料、糖料受到資源約束和國際市場的沖擊,進口增加。
為此,農業部專門編制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
總體考慮是,保口糧,保谷物,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的自給水平,同時要保障蔬菜的均衡生產供應。
余欣榮指出,玉米結構調整是此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調整區域為“鐮刀彎”地區。總體思路是保產能、適當調、產業化。在工作部署上,把玉米的調減與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試點以及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協同配套,重點就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的非優勢產區,積極引導農民改種大豆、薯類雜糧、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
圍繞這個目標,農業部門采取了多種措施。在強化政策扶持方面,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整合32.5億元資金支持玉米結構調整,重點用于補助發展糧改飼和糧豆輪作,在春播前將資金下撥各地。今年糧改飼試點縣由30個增加到100個。配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進一步完善玉米收儲政策,積極推進“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改革。
根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各地反映,今年種植結構調整開局良好,一是預計今年玉米意向種植面積調減2000萬畝以上。二是大豆面積恢復性增加,預計今年可增加600多萬畝。三是市場需求較旺的品種增加較多。四是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保持穩定。
針對一些人關心的玉米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的問題,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指出,玉米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判斷:一是玉米作為重要的谷物品種和能量飼料,要保持穩定的自給水平,這是戰略決定的。
如果玉米生產出現大幅度下滑,一旦危及國家糧食安全,會有許多政策手段,保持玉米生產穩定發展。二是當前調減的是非優勢區,影響有限。三是有貿易調控手段,能起到一定作用。玉米實行配額管理,配額總量為720萬噸,配額內關稅是1%,配額外關稅是65%,大量進口是不現實的。
在糧改飼方面,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表示,去年糧改飼計劃種植150萬畝,實際落實了286萬畝,超出了預期目標將近一倍;試點地區全株青貯玉米平均畝產3.5噸,每噸的收購均價410元錢,一畝地收入是1435元,比種植籽實玉米增收335元;奶牛規模養殖場全面普及全株青貯玉米,生產一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300塊錢。實現了糧改飼試點地區農民增收養殖增效。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