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羅平縣依托新型農機服務主體,通過建立水稻、玉米農機農藝融合全程機械化示范園區,積極推進農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及精量旱穴播、農機植保統防統治、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機械化烘干設施建設和農機信息化服務等五個環節建設,有效促進了全面機械化工作的開展。
一是上下聯動抓推進。以示范縣和農機化示范項目為契機,加強組織領導、整合項目資金,著力構建上下聯動抓推進的工作機制。中心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積極為項目籌措經費80余萬元,并與承擔示范園區各農機作業公司簽訂相關合同,落實相關獎補政策。農機、農藝等相關專家組成技術指導,直接深入各項目示范區,進村入戶,下田指導。同時由農機安全監理站組織骨干技術人員,負責業務培訓、安全檢查。目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7期,培訓農機駕駛員、操作員292人,發放農機安全資料1200余份,有效推進了農機化項目的實施。
二是集中用力補短板。為突破瓶頸,補齊短板,破解制約全面全程機械化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難題,縣農機化中心確定了以調整優化裝備結構布局,主攻薄弱環節機械,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為重點,培育發展主體,建設人才隊伍,強化公共服務,促進穩定發展的工作思路,并著力抓好水稻機械旱穴播技術的推廣,全縣共種植水稻旱穴播3500畝;著力抓好無人機植保示范,召開了全縣無人機植保現場演示會,植保面積近10000畝;著力抓好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新增秸稈收集、打捆機械20余臺,小麥打捆面積2.8萬畝;著力抓好糧食烘干,撰寫了平羅縣關于糧食烘干情況的調研報告,制定了《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機械化烘干實施方案》和《2016年糧食烘干設備試驗示范及補助項目實施總體方案》,爭取烘干機械補助資金80萬元,著力抓好機械深松、深翻,爭取自治區機械深松、深翻補助資金1200萬元,面積30萬畝。春季投入機具37臺套,完成機深松面積32000畝,秸稈粉碎翻壓還田作業面積1200畝,并認真做好了機深松(翻)作業質量和作業面積的監管和核查工作,杜絕虛報面積套取補貼資金的現象發生。
三是選準主體建樣板。重點把新型農機服務主體作為項目實施的主體,一方面堅持實施農機專業合作社“增量提質工程”,按照新型農機服務主體“五有”標準,即“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有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健全的財務制度,有較大的服務規模、由明顯的綜合效益”,通過自身努力,增強實力;另一方面,采取多種措施,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2016年,農機化中心將3個農機作業公司作為重點補貼對象,爭取機庫棚建設資金75萬元,精心挑選優秀的農機作業公司承擔機深松項目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
四是機藝融合探模式。2016年,縣農機化中心主動試水,大膽試驗,積極探索農機與農藝的融合之路。一是主動與農技部門配合,充分利用高產創建、模式攻關等項目,以合作社為主體,以農機農藝融合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為范圍,全面實施全程機械化。二是積極整合項目,投資17萬元在玉米農機化示范園區實施了井水滴灌項目和鹽堿地改良項目,主要用于玉米節水和培肥地力兩個薄弱環節。三是在玉米、小麥和水稻全面機械化的試驗、示范、推廣過程中,邀請農藝專家共同攻關。四是在主要農作物全面機械化的關鍵環節有針對性開展試驗示范,如機械選型、精量播種和種植模式等,一直在與農藝專家合作,開展探索和試驗。
五是持續創新促發展。創新是永恒的主體,在我縣農機化的發展歷程中,沒有創新就沒有動力。在創新服務方式方面,持續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和購機補貼“一站式”服務窗口的管理,延伸了服務功能,拓展了服務領域,建成了一個集窗口服務、機具展示、技術培訓和安全生產教育基地為一體的平臺。在創新發展模式方面,瞄準農業機械化向機械化農業轉變的目標,實施了農機手短信平臺、機深松面積和質量實時終端監測管理;利用現有的平羅農機化信息網,把精準農業、智能農業引入到農機技術推廣、安全生產、技術培訓和新型經營主體建設上來。三是創新技術革新,鼓勵農機手積極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導支持他們在現有機具基礎上,改造嫁接先進適用技術,大膽創造,研制適合本地作業的高效機具。
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設備價格_糧食烘干塔_糧食烘干塔多少錢_糧食烘干機多少錢_糧食烘干機械_糧食烘干機廠家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