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糧食儲存體系中,每年約有5000億斤左右糧食階段性儲存在農戶手中。農戶由于儲糧裝具大多材質簡陋、設計簡單,糧食收獲后保管技術水平低,鼠咬、蟲食和霉變等情況多有發生,糧食損失率高達約8%。根據國家糧食局抽樣調查,農戶儲糧損失最嚴重的為東北地區,平均約為10.2%;其次為西北地區,約8.8%;長江中下游地區約7.4%;黃淮海地區約5%。
專家認為,農戶糧食產后損失數量驚人,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源,影響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更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減損就等于增產。從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要堅持增產與減損并重,切實解決農戶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嚴重的突出問題。
為了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國家有關部門從2007年以來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試點,為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裝具,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指導農民科學儲糧。至今已為26個省區市農戶配置了1000萬套標準化儲糧裝具,使這些農戶的儲糧損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為農民減少糧食損失23億斤,促進農民增收25億元以上,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小農戶存糧意愿下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糧意愿上升。針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應該適應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需要,繼續加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力度,抓緊開展大農戶科學儲糧裝具的研究推廣。同時,國家應該繼續出臺政策扶持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糧食倉儲設施。
記者在各地采訪時了解到,為了掌握糧食銷售主動權,現在很多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建設或者正在建設帶有烘干設備的糧食倉儲設施。江西崇仁縣相山鎮枧上村家庭農場主袁冬生說,他已經投資建設了一個帶有糧食烘干設施的倉容為20多萬斤的糧庫,存儲一部分糧食等著賣個好價錢。江蘇洪澤縣三河鎮祥發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梁加祥說,合作社建設了帶有烘干設備糧食倉儲設施,為當地農民提供糧食烘干、存儲服務。“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農戶減少糧食晾曬造成的損失,農民還可以自主選擇糧食銷售時機。”梁加祥說。
有了好的糧食倉儲設施,有了好的儲糧裝具,還需要掌握科學的儲糧方法,才能實現減損增效。專家認為,農戶要實現科學儲糧,應控制入倉糧食的質量,盡量做到“干、飽、凈”;應選用具備防潮、防鼠功能的新型儲糧裝具,如在儲存高水分玉米棒的北方地區應選用鋼骨架矩形倉,南方地區在儲存安全水分的稻谷、小麥時應選用彩鋼板組合倉等科學儲糧裝具;還應采用科學的儲糧方法,并定期檢查糧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糧食立筒倉_糧食鋼板倉_糧食倉儲設備_糧食倉儲機械_糧食鋼板倉價格_糧食鋼板倉設計規范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