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淮安市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目標,結合實際,做好全市糧食烘干中心(點)建設區域布局科學規劃,減少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提高糧食烘干中心(點)的運行效率和經營效益,防止出現新的產能過剩,促進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重點推進面積1000畝左右的規模以上土地流轉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獨辦、領辦區域性糧食烘干中心;引導種植300—500畝的家庭農場聯辦糧食烘干中心;鼓勵糧食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新建區域性糧食烘干中心。目前,全市新增糧食烘干機械達450臺,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新增量江蘇省第一;累計保有量達1787臺,位居江蘇省前列;全市新建60噸以上區域性烘干中心98個,累計建成區域性糧食烘干中心124個,為中心周邊農戶提供周到便捷的烘干服務。
二是行政推動,補貼引導。積極爭取政府重視,將糧食烘干中心建設工作列入2016年市政府七屆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目標任務之一,淮安市政府把烘干中心建設列入對縣區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市農機部門細化年度目標任務,按序時進度對各縣區目標落實情況,包括購置烘干機臺數、品牌、噸位,烘干中心建設規模、地點及建設主體等情況進行督查,確保完成目標任務。積極向上爭取烘干機購置補貼資金,對購買機具進行補貼。同時,市縣兩級財政也相繼安排專項預算資金,對當年新建的烘干中心輔助設施建設進行補助,市財政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對年度內新增6臺套或60噸烘干能力以上的烘干中心進行獎補;洪澤區以“率先爭創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目標,在國家和省級補助的基礎上,爭取縣財政對糧食烘干機具給予每臺2萬元的輔助設施補助,對批處理能力達60噸以上(含60噸)每個再給予10—15萬元的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目前烘干布點已經能夠滿足全區需要。據統計,今年各級財政對烘干中心建設補助資金合計達2500多萬元。
一是做好選型服務。水稻、小麥是淮安市主要糧食作物,市農機部門在推廣過程中,重點推廣適用本地地情的節能、環保型的低溫循環式烘干機。市農機局多次組織區域內技術骨干和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代表,赴浙江、安徽及江蘇省無錫、泰州等地烘干機生產企業考察觀摩,對烘干機械的機型品牌、烘干能力、價格區間進行綜合比較,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選用適合本地區的高中低檔不同類型的烘干機械。
二是完善技術服務。市農機部門邀請高校院所、行業專家制訂適合淮安本地情況的糧食機械化烘干技術路線和作業規范,組織20余期機械化烘干專題培訓班,向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介紹糧食烘干技術、烘干機產品性能、操作實務。
三是創新金融服務。烘干機價格較高,機具占地要求高,對庫房建設、電力配置均有較高要求,導致上馬烘干中心成本高昂,使得很多合作社望而卻步,市農機部門主動與蘇州金融租賃公司等轄區內金融機構聯系,為企業牽線搭橋,金融機構為合作社上馬烘干中心提供貸款,本息分三年還清,在每季大忙集中烘干后還款一次,一年兩次還貸,減輕合作社還款資金壓力。
四是加強保障服務。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農機局、發改委、財政局、供電局、國土局等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和綜合協調烘干中心建設,幫助解決建設用地、供電、用油和收儲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協同推進糧食烘干機械推廣和糧食烘干中心建設相關政策貫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