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江蘇常州市將重點做好四項工作:
一是優化全程機械化的結構和布局。抓好存量機具的優化,鼓勵發展75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機,形成以大馬力拖拉機耕翻為主體、中小馬力拖拉機為補充的耕翻裝備結構;穩步發展乘座式插秧機,替代手扶式插秧,推廣普及機插秧“五替代”技術,形成以乘座式插秧機為主體、手扶式為補充的水稻種植裝備結構;加快發展高效植保機械,因地制宜發展高地隙自走式噴桿植保機和植保飛行器,形成以自走式植保機為主體、擔架式植保機和植保飛行器為補充的植保裝備結構;穩步發展聯合收割機,強化跨區作業的信息調度和服務,形成以自我收獲為主、跨區收獲為輔的機收格局;合理發展糧食烘干機,做到科學布置、注重使用效率和效益,形成糧食烘干以農機服務組織為主體、糧食收購部門為補充的烘干體系。
二是主攻全程機械化的薄弱關鍵環節。重點突破三麥機械化播種,要根據小麥品種、播期、秸稈還田方式、土壤條件及配套農藝技術的差異,合理選擇作業模式和配套機具,加大小麥種植復式、聯合作業機械推廣力度,形成適合本地特點的三麥機播裝備、技術路線和農藝措施,依靠裝備和技術不斷挖掘三麥產量增長潛力。鞏固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示范推廣噴滴灌集中育供秧技術、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水稻機插秧技術,提高水稻機插質量和集成技術,壓縮控制直播稻種植面積。開展高效植保機械的試驗、示范、推廣,示范推廣高地隙自走式噴桿植保機械、植保飛行器等高效機械,減少減輕植保強度,加大新技術培訓力度,指導用戶安全使用好植保機械裝備。
三是培育全程機械化實施主體。建立以農機服務組織為實施主體、農機農藝技術指導、標準化支撐的“一體兩翼”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模式。根據各地糧食種植分布及服務能力,科學布局農機服務組織,鼓勵流轉土地,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和服務,指導合理配置機具,注重提高機具的使用率。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完善農機服務組織人員聘用、機務管理、機具維修、安全生產管理、財務管理、檔案管理等制度,強化農機服務組織規范化建設。重點培育從事糧食生產服務的農機服務組織300家,其中從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的農機服務組織200家以上,全程機械化服務面積占比75%以上。
四是制訂全程機械化的集成技術與操作規程。圍繞全市稻麥生產,以國家、省農業地方標準制訂項目建設為抓手,農機農藝聯合開展稻麥輪作區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通過技術總結、攻關,達到農業部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標準,實現水稻耕、種、收、植保、秸稈還田、烘干6大環節全程機械化,各項主推技術全部標準化。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