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織”,農業生產是人類生存之本、衣食之源,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
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辟農業結構優化新途徑,是當前開封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然選擇。市委書記吉炳偉在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要處理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關系。在農業發展理論中,正確處理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關系,是作物布局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是耕地、淡水等農業資源稀缺型國家,同時又是人口大國、農產品消費大國,這就決定了糧食安全始終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頭等要務,什么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而河南是我國的產糧大省,開封更是河南產糧大市,充分保障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是我市農業發展的首要前提。
當前,消除貧困、讓農民增收致富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若只種植糧食,農民的收入很難上去。而相比于糧食作物,通常單位面積耕地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更高。發展經濟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生產,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市面臨著脫貧攻堅的重任,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群眾脫貧、解困、致富,需要依靠經濟作物的種植、農業結構的優化。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對于開封來說,調整農業結構,需要正確處理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關系,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經濟作物,壯大農業經濟規模。
穩步實現糧食增產,撐起國家的“糧袋子”;全力實現農民增收,鼓起農民的“錢袋子”。推進農業發展,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缺一不可。“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標應是“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只種植糧食作物,農民群眾的收入無法提高,脫貧致富、同步小康的目標無法實現。適當增加經濟作物種植比重,不等于鼓勵放棄糧食作物種植,更不會危及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只有既注重糧食作物,穩定糧食產量和產能,又注重經濟作物,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我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才能走上富裕之路。
確保糧食安全,牢牢把“飯碗”端在手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糧食問題時曾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安全關系民生國本,容不得半點含糊,不能有絲毫松懈。
2015年,我市農作物種植面積1029.8萬畝,復種指數2.1,糧經比59∶41,屬于糧食種植大市。正是抓住了“穩糧增糧”這個基礎,近年我市才能在以糧食為主導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率先作為,實現糧食生產一步一個臺階、連年連增、一年一個新突破的良好局面。好的成果和態勢得來不易,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始終確保糧食生產的絕對安全,是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
今后,我市仍要堅持夏糧小麥種植不動搖,瞄準“高產”,集中優勢“兵力”,始終把穩定糧食產量作為前提。要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采取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方式提升耕地質量,增強糧食的產出能力。要通過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興糧”、加大政策資金投放力度等措施,解決誰來種糧、如何種糧等問題,進一步調動、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提質,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發展經濟作物,加快農民致富步伐。作為農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和多種經營的主要內容,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強化農業經濟功能十分必要。根據開封農業發展實際,我們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度調整秋糧種植結構,在增加秋季經濟作物面積上做一些文章。
我市實現多種經營,推進農業結構的優化,一要發展優質花生,進一步提高優質花生標準化生產水平;二要做大做強西瓜產業,使我市汴梁西瓜品牌叫得更響;三要發展優質大蒜,進一步做大做強開封大蒜品牌;四要大力發展蔬菜生產,特別是城郊蔬菜生產,力爭通過3年至5年的努力,將我市打造為全國重要的露地和設施蔬菜種植基地。
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經濟作物,關鍵還要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走高效農業道路,避免農民“豐產不豐收”。今后我們要強化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積極順應消費升級和綠色安全需求,加快“生產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優化和轉變;要推進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使農業供給與市場需求更加契合有效,確保各類經濟作物真正轉化為經濟收入。
農為民之本,民為國之根,推動農業發展永不止步。奮斗在“十三五”時期的開封,將積極主動作為,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調整農業結構,牢牢守住底線,不斷改革創新,開辟農業結構優化新途徑!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