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是糧食生產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農業生產實現規模經營之后必須獲取的專業性服務,缺少哪一個環節都不行。特別是烘干儲藏方面,由于用地和機械設備的限制,已經成為農民收購糧食之后最為頭疼和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在過去,糧食收上來后,至少要在場上曬三四個太陽才能進倉儲存,如果遇上陰雨天氣,糧食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糧食就會霉變。2013年,上海市嘉定外岡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聯合鎮糧食烘干中心,保證糧食不落地進倉烘干。糧食“不落地”項目實施后,不僅破解了糧農曬糧難題,同時種植的優良品種不易掉粒,實現機械化集中收割、運輸和上萬噸濕糧的清理干燥,更能保持糧食的原始質量及新鮮度。
“馬步扎穩,左手扶稻,右手拿鐮刀,斜著收割,小心砍到腳脖子……”今年水稻收獲季,在嘉定區外岡鎮的滾滾稻浪里,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田間參與了“觀禾計劃——紫糯米豐收活動”,他們拿起鐮刀收割水稻,在田間搭土灶蒸新米,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今年6月,參加“觀禾計劃”的家長們曾帶著孩子一起下地插過秧苗;8月,活動參與者還在田間地頭搭帳篷露宿看星星,體驗了“稻田奇妙夜”。“觀禾計劃”的參與者可以全程體驗插秧、稻田管理、收割等事務,還得歸功于萬畝糧田核心區旁的萬噸糧食烘干中心。在這里,稻米輕松完成脫粒、脫殼、烘干全過程,實現水稻從收割至銷售“糧食不落地”,保持糧食的質量和新鮮度。
“建設烘干中心其實也是被現實情況‘倒逼’所致。”原來,從2010年起,外岡鎮土地流轉率基本達到100%,2011年全鎮糧食生產實施集體統一經營,但糧食倉庫場地小、糧食曬在馬路上等不安全因素尤為突出,再加上原外岡鎮糧管所的烘干點規模較小,烘干能力只有84噸(7臺12噸),作業時的粉塵排放令周邊居民苦不堪言。當年,在市、區農委,規土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外岡鎮黨委、鎮政府決定建設烘干中心。按照總體規劃設計、一次投資實施到位的理念,徹底解決長期困擾外岡地區的收糧難、曬糧難問題。外岡鎮的糧食實行“收、烘、售”一條龍服務。糧食通過大型收割機收割后,輸入散裝的自卸農用車運到烘干加工中心,進入一系列操作流水線,實現了收割、烘干、銷售全程機械化。
收糧全程不落地,依靠的是一套科學的運轉模式。與別處不同,外岡的烘干中心由外岡鎮農委與外岡糧管所聯合經營,鎮農委作為經營管理者制訂了完善的作業流程以及相關規章制度:第一,統一分發運糧車輛通行證,規范其使用。開具《烘稻谷準入證》,按時按量烘糧。第二,安排三名專員負責全鎮的烘糧調度,對收購、烘糧、銷售等所有環節作好詳細記錄,及時歸檔,兩名機動人員協助處理,確保農忙季節收割、烘干進度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據了解,糧管所則嚴格按照規定的流程、制度進行運行。任何裝糧車進入烘干中心必須攜帶車輛通行證,記錄其進出時間。過磅時核實鎮農委開具的《烘稻谷準入證》,如有明顯出入則不予接收。對每一起烘干事宜均做好詳細的記錄,并按照相應的規定在農忙結束后統一收取費用。在收費標準上,外岡鎮農委采取了八折的優惠政策,并倡導不割濕、不割青,著實降低了種植戶的烘糧成本。糧管所注重作業流程及專業技術,以效率上的提高為種植戶謀取福利。這種經營管理者和實際運作者分屬的模式有效的避免了由單個單位負責烘干作業可能造成的“不公”,兩者的緊密協作使外岡鎮的運作模式更趨完善,讓老百姓更放心地將收割的糧食運至烘干中心。
“觀禾活動”接近尾聲,孩子們收割下來的水稻被第一時間送到了烘干中心,沒過多久,剛脫殼的紫糯米就熱乎乎地呈現在面前。支起土灶、燜上鍋蓋,冒著熱氣的新米飯讓都市里的市民體驗到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帶來的便捷與高效。
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設備_糧食烘干塔_糧食烘干機械_糧食烘干機廠家_環球糧機網【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