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糧食局日前出臺《深入推進四川省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動方案》,提出將推進一項改革,實施三大行動、六大工程,不斷優化四川糧食產業體系,促進糧食流通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高效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讓百姓吃上放心好糧油。
四川涉糧工業總產值已突破5000億元,占全省GDP總量六分之一左右,作為西部唯一糧食主產省,口糧雖然能夠自給,卻面臨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供給的量和質需求的壓力。“必須瞄準供給側發力,發揮流通對生產引導作用,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優化,著力增加中高端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等有效供給,提升糧食流通服務水平,增強糧食產業經濟活力,構建區域糧食安全保障新體系。”四川省糧食局負責人表示。
四川將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健全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因地制宜推進國有糧食企業兼并重組,加強資產監管,爭取對國有企業改革的財稅金融政策和資金支持,妥善解決國有糧企欠繳社會保險費、歷史性或政策性虧損掛賬等問題。
四川將實施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才興糧三大行動,打造以成都為核心的“西部糧谷”、以成德綿為核心的“川糧全創核心區”、以川南四市為核心的“通江達海糧油產業集聚區”及“川東北綠色生態糧油供給基地”。
為此,四川將推動成都國際糧食物流樞紐港建設,以中糧成都產業園為核心建設“西部糧谷”加工基地,成立成都平原經濟區糧食物流產業創新聯盟,支持將川糧網等打造全國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型先鋒企業;加快“糧油儲藏與質量安全及綠色儲糧”與“智慧倉儲”省重點實驗室建設進程,推動組建四川東方主食產業技術研究院,著力打造“成都-綿陽-樂山”糧油食品產業走廊,支持安州區打造中國西部植物油之鄉,推進以“軍民融合、主副結合、產業整合”為方向的軍糧供應體系建設;借瀘州、宜賓港獲批國家進境糧食指定口岸等機遇,推動川南經濟區糧食產業經濟快速崛起;加大川東北稻米、雜糧等優質生態產品生產及品牌打造力度。
同時,擇優選擇10個糧庫開展現代糧食倉儲科技集成示范試點,加快144個低溫糧庫建設進度,開展低溫儲糧應用技術研究,重點在人口大縣、產糧大縣建設糧油質檢機構,盡快形成以省級質檢機構為龍頭、國家掛牌機構為骨干、縣級機構和企業化驗室為支撐的質檢體系。支持攀西地區利用獨有的光熱資源開展陽光倉頂工程試點。實施“川糧人才工程”,“十三五”重點培養30名糧食企業家,培訓糧食管理經營及技術專業人才3000人次、糧食經紀人5000人次,建設5個人才培訓或實訓基地。
四川還將實施川糧產后服務、川糧放心糧油、川米優化、川糧品牌提升、川糧“三產融合”示范、川糧“3+2”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等六大工程。將選擇9個重點產糧大縣開展國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試點,支持144個項目單位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支持骨干糧油銷售平臺企業有效整合放心糧油網點資源,開展全省放心糧油示范市試點,力爭納入國家“中國好糧油行動”試點區域。支持綿陽市糧食部門以“放心糧油一條街”為載體集中展示、體驗當地放心糧油經驗;支持射洪糧食局與國家糧科院合作利用現代虛擬技術開展“放心糧油一站式服務”試點。到2020年力爭優質水稻面積達2400萬畝,提高自產中端以上大米市場占有率,打造四川公用區域品牌。引導糧油龍頭企業與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合作適度規模流轉、托管或訂單收購優質水稻。通過博覽會、展銷會、品鑒會和網絡、微信平臺提高四川優質稻米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全省糧食行業56個四川名牌產品引領作用,推行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鼓勵糧油企業推進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推出一批滿足市場消費升級的新產品。開展稻谷、油菜籽三產融合發展試點。做大做強優質水稻、油菜籽、釀酒用高粱優勢產業帶,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基地+加工企業”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化開發模式。圍繞提升攀西、川西北經濟區等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應急保障中心,發展特色糧油產業經濟,確保三州、雅安、攀枝花地區及民族自治縣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特色糧食產業經濟持續發展。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