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淮安市農機局研究出臺了《淮安市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實施方案》,結合淮安實際,主推三種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基礎路線,通過“四個轉變”,推動該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在裝備結構上,由小型單功能機械向大型復式高性能機械轉變。該市農機部門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導向作用,引導大型、高性能、聯合作業機械快速增長、配套機械協調發展,促進糧食生產農機裝備的結構優化和升級。截至目前,全市大中型拖拉機達25170臺,同比增長10.1%,與大中拖配套的秸稈還田機16831臺,同比增長23.3%,高性能插秧機2392臺,同比增長42.6%,大型、復式作業機械在裝備現代農業、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中的基礎性保障作用日益顯著。
二是在作業環節上,由單環節作業向集成作業轉變。堅持農機農藝融合,積極探索機械化收獲、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小麥種植技術路線,將過往多個環節的機械化作業向“一條龍”集成作業轉變,減少農業機械作業環節和進地次數;建成一批“互聯網+”的農機示范基地,推廣812臺套“智慧農機”,加快農機作業遠程監控、指揮調度等信息技術應用,形成智能化作業模式,降低生產成本,大大縮短農時,加快生產進度,以實現糧食生產的節本增效。
三是在推進路徑上,由單面突破向全面推進轉變。啟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補短板”系列行動,強化行政推動,補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機插秧短板、補高效植保機械化短板、補產地烘干機械化短板。積極出臺財政扶持政策,增加高速插秧機、育秧流水線作業補助,加大對秧池田的補助,并強化對水稻機插秧與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集成的獎補;將烘干中心建設列為今年市級財政項目進行扶持,全市建成60噸以上區域性糧食烘干中心124個;大力推動高效植保機具裝備更新,全市植保機械總保有量超過5萬臺,農用無人植保飛機擁有量50臺。
四是在服務形式上,由單體機械向農機合作集團轉變。該市把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作為推進全程機械化的主要依靠對象,改變過去農機手單兵作業盲目性大、規模小、效率低、效益差等問題,采取支持政策優先傾斜、項目任務優先安排、長期跟蹤指導幫扶等有效措施,支持農機合作社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能力、規范經營行為。全市培育農機合作社916家,開展全程一體化服務的農機合作社近300家,累計流轉土地44.4萬畝,全市70%以上的機械化作業任務由農機合作社承擔。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