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達拉特旗農牧業局召開糧食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現場觀摩會,組織110余名新型職業農牧民,到部分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種養殖企業、家庭農牧場等地進行觀摩,讓他們了解新技術、應用新技術、種植新品種,促進增收致富,推進全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達拉特旗在開展全國糧食作物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項目中,積極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它將灌溉和施肥融為一體,同步進行,從而實現節約成本、提高效益。走進王愛召鎮新民堡村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區,放眼望去,成片的玉米長勢極好,每株玉米上都掛著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當與會的農牧民走到地中仔細觀摩時,更是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這就是一塊沙地,看上去沒一點兒肥力,怎么能長得這么好?”一些農牧民發出了疑問。
很快,農牧民心中的疑惑就得到了解答。農牧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白志剛介紹說,貧瘠的沙地上能夠種出這樣好的莊稼,主要得益于膜下滴灌技術。膜下滴灌技術主要有“一節二省三提高”的好處。一節即節水,大水漫灌一畝地需要60—80噸水,膜下滴灌不超過40噸。二省即省化肥,滴灌可以實現水肥一體化,苗小時少施肥,苗大時多施肥,能夠實現精準施肥,可節省肥料35%-40%;省人工,大水漫灌非常忙,有時候晚上也忙得回不成家,而膜下滴灌只需動手擰擰閥門就可以了,人工大大減少。三提高即提高肥料利用率,過去利用率僅為27%—30%,膜下滴灌能提高到50%—60%;提高產量,一般情況下能提高15%;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一看一聽,農牧民對膜下滴灌技術有了直觀的感受和理性的認識,普遍認為該項技術非常好,也非常適合在達拉特旗推廣應用。一些已經使用該技術嘗到甜頭的農牧民表示,明年將繼續擴大膜下滴灌種植面積;而一些未使用過該技術的農牧民則表示,明年將嘗試使用該技術種植玉米。
品種、技術和產量,這三者往往是廣大農牧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農業生產的核心所在。樹林召鎮林原村二河灘社500多畝玉米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內,設有新品種展示板塊、控肥增效板塊、綠色防控板塊、新技術新模式板塊、結構調整板塊,每個版塊里都有多種示范田。來到這里正是正午時分,可與會的農牧民們顧不得炎熱與疲勞,立即走進示范田里,從品種、株距、行距、種植模式、施肥量、單株產量等方面進行了認真比對。
經過一次次的反復觀察、對比、分析、研究,與會的農牧民們對玉米的各種品種、種植技術、施肥方式等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對下一年的玉米種植有了初步計劃。“全部對比后,我覺得利禾1號不錯,同等條件下,玉米棒子又粗又長,產量肯定高,我明年就種這個品種。”王愛召鎮生成永村的張文亮說。
與會農牧民還深入白泥井鎮鄂爾多斯市金泰禾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七份子村楊二壕社耕地輪作示范區,昭君鎮和勝村清澈泉家庭農牧場、沙圪堵村水稻示范區等地進行了觀摩。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www.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