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米生產的節(jié)能降耗措施
企業(yè)加工生產活動是對噸米電耗這一指導數(shù)據(jù)有著最直接影響的因素。企業(yè)的生產活動應該從生產管理、加工工藝及設備性能等幾個方面著手,降低噸米電耗。
(1)加工工藝的確定首先應根據(jù)原糧的特性,針對不同的稻谷品種,確定不同的加工工藝。充分利用相對低價的谷電,合理安排生產。可采取晚上加工,白天打包的方式,減少晚班工人數(shù)量。成品打包這種需要較多工人,電耗又低的工序可以在白天完成,降低生產成本。以日產150 t大米生產線為例,兩班制生產,早班8∶00~16∶00,晚班21∶00~5∶00(次日)。以江蘇工業(yè)用電峰谷平的劃分及電價計,噸米電耗76 kW·h,則噸米電費分別為:白班60.38元;晚班30.02元,電費成本降低50%。
(2)礱谷工段不應過分追求高脫殼率,應選擇合理的膠輥線速差及緊輥壓力,脫殼率維持在85%~90%之間。依靠對谷糙混合物的篩理,保證后續(xù)工段糙米的純凈度。礱谷機盡量選用配置振動喂料裝置的機型,在配備動力相同的情況下,均勻的喂料可以提高產量,延長膠輥使用壽命。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礱谷主線宜與回礱谷分開,回礱物料單獨礱谷。據(jù)統(tǒng)計,合理的礱谷工藝不僅能有效降低噸米電耗,還可以使碎米率降低1%。
(3)加工過程中的水分調節(jié)對提高成品米出率及降低噸米電耗也有著重要作用。一般稻谷儲藏安全水分秈稻為13.5%,粳稻為14.5%,部分儲備糧甚至更低。此類稻谷時,在加工過程中隨著米溫升高,水分含量會進一步降低,碎米率和噸米電耗也會隨之增加。此外成品米的水分含量過低,也會導致大米的食用品質變差。現(xiàn)在較為成熟可靠的技術是對脫殼后的糙米進行霧化著水,經(jīng)過40~60 min的調質,使糙米水分含量達到14.5~15.0%。據(jù)統(tǒng)計得知,合理運用糙米調質技術,可以使整米率提高1%,碾米設備電流降低約10%。
(4)碾米和拋光工段是整個加工過程中耗電最大的工段,碾米工段約占總電耗的45%,拋光工段約占總電耗30%。隨著市場對成品米的口感和外觀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一比例可能還會持續(xù)增加。為了保證成品米品質,多機輕碾和加濕拋光是降低電耗、提高成品出率的必要工藝。此外,拋光前宜增加涼米工藝,實現(xiàn)冷拋光,可以有效降低碎米率1%~2%。對于米機及拋光機等大功率加工設備,如果實現(xiàn)閘門與設備電流、緩沖倉料位連鎖控制,利用控制程序自動調整開關及大小,取代單純依靠操作工人來穩(wěn)定進機產量及設備電流,這樣可以最大化提高設備運行效率,避免因進機產量波動造成碎米率及噸米電耗的增加。碾米工段是決定成品米加工精度的最重要的加工工藝,隨著加工精度的提高,成品米的出率及營養(yǎng)價值都在降低,噸米電耗也會隨之升高。以國標標準一等米的為基礎,每減少1%的留皮量(精度提高1%),出米率降低1.2%。當精度提高3%時,出米率降低4.72%,米機電流增加15%,噸米電耗增加12%。加工精度的不斷提高,是噸米電耗不斷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過度的加工,使得加工企業(yè)利潤更低,不得不提高成品售價,而最終為過度加工埋單的則是消費者。
(5)確定設備動力時須進行嚴格計算,配備合理電機,不可盲目增加安全系數(shù),導致備用功率過大。實驗證明通常只有電機在負荷達到80%以上運行時才具有較高的效率。一個大米加工廠的通風除塵工藝中離心風機電耗約占到整個加工電耗的25%,風網(wǎng)設計必須以嚴格的計算為依據(jù)。風機選型時盲目增加安全系數(shù),而依靠調整蝶閥開啟大小來調節(jié)風網(wǎng)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此外風網(wǎng)的安裝也不可馬虎,良好的密閉性,是風網(wǎng)通風除塵效果的保證。經(jīng)常清理風網(wǎng)管道及除塵器,不僅可以保證良好的通風除塵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因風網(wǎng)系統(tǒng)阻力增加,造成電耗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