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ㄒ唬┘Z食加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糧食加工技術及裝備是保證糧食加工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糧食加工業的發展需要糧食加工技術及裝備的創新
(四)高新技術對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作用
糧食加工業離不開裝備,裝備是糧食流通產業鏈中最有價值和體現核心技術的一環。隨著我國糧食加工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十年,在經歷了設備選定型、引進吸收、集成創新三個階段后,我國民族糧食加工機械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部分設備性能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出口,或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總體上看,我國糧食裝備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主要以中低端技術水平為主高端市場的裝備競爭力不強,缺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產品。
產品質量差距:主要表現在穩定性和可靠性差,造型落后,外觀粗糙,基礎件和配套件壽命短,無故障時間短、安全性差。絕大多數產品還沒有制定可靠性標準,該行業幾乎所有的設計單位還沒有引入歐盟和國際通用的機械安全和衛生要求標準,幾乎所有的機械制造單位還沒有引入國際通用的GMP規范,少數較好的產品所制定的可靠性標準無故障時間比發達國家低得多,是發達國家的1/2—1/3。性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生產能力低、能耗高、出品率低等方面。技術水平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高技術應用少,自控技術差,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低等方面。近年來,經過國家出臺引進國際知名糧食加工企業來華投資的舉措,使得我國的糧油機械工業產品發生了質的飛躍。許多產品已經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糧油機械產品實施新一輪“走出去”戰略,奠定了可靠基礎。
我國糧食加工機械產品單機多,成套流水線少;通用機型多,對特殊要求和特殊物料加工設備缺門多;結構簡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多,高技術附加值、高生產率的產品少;主機多、輔機少。發達國家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門類均較為齊全,產品系列依市場需求而派生,配套性強。糧食加工機械制造企業,在組織結構方面,最大差距在于重視生產加工,輕視研究開發,研究創新不夠,不能緊跟市場需求及時提供產品大多數企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不超過10%,而其中真正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為數不多。
在糧食加工機械研究領域,缺乏相應的科研手段和設施,在全國范圍內沒有一家成規模的試驗基地,以往新產品開發主要還是靠樣機測繪仿制和局部改進提高等形式完成研制工作。設計方面,缺乏與國際接軌的理論依據、標準依據和試驗研究手段;機械制造方面,缺乏完備的制造規范和質量保證體系。導致一些新產品開發工作缺乏嚴謹的試驗研究,就直接投入生產應用,科研成果缺乏成熟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結果使一些產品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和信譽,導致一些糧食加工企業寧愿花高額資金買國外設備,而不愿買價格便宜的國產設備,這是造成近幾年我國糧食加工設備進口額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國內對糧食加工技術及裝備的需求
近幾年,隨著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調整,全國糧食加工企業向著大型化和規?;姆较虬l展,大型化和成套化糧油食品加工裝備需求上升。國內市場每年需要從國外大量引進技術含量高的大型設備和成套設備,這說明國內產品種類和技術水平尚不能滿足用戶需求,致使糧食加工設備進口呈逐年上升狀況,需要我國糧食品工裝備行業認真分析,采取對策,抓緊研究開發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四、未來幾年糧食加工裝備技術的挑戰
(一)開展糧食加工關鍵裝備優化設計及最優工作狀態研究
(二)開展篩分分離、粉碎研磨機理及方法研究
進行粉碎研磨機理研究,主要包括:粉碎度與綜合作用力的數學模型建立;粉碎能耗研究;研磨參數優化;粉碎特性實驗研究。
稻谷脫殼與碾白特性研究,稻谷脫殼與碾白機理研究,稻谷加工機械設備的機械性能、工藝效果與負載特性研究。探索最佳工藝方法、確定最佳工藝路線及最優參數。利用現代設計方法開展大型稻谷加工設備結構優化及設計程序研究;創建高效節能型糧食加工關鍵裝備設計新理論、新方法、新工藝;建立稻谷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運動學和氣力參數、工藝和結構參數等與加工效果、效率、產量、能耗等指標間的計算模型。
研究糧食與管道設備的摩擦及糧食顆粒沖擊磨損的去除機理,分析谷物與管道摩擦對管壁表面結構和力學性質的影響,建立材料的動態破壞機理;研究管道的變形和沖擊硬化現象,并對交變載荷界面的摩擦磨損規律及表面結構進行優化;研究多場耦合作用下材料表面摩擦磨損形態的變化狀態;研究磨損過程中谷物顆粒與管壁材料相互作用的效能機制;研究谷物加工設備中加工谷物時的動力傳遞理論。對相關設備進行靜、動力學及熱力學性能分析,結構關鍵部位疲勞壽命計算分析;特殊結構冗余度分析計算;結構失效模式研究;結構布局分析及優化并進行結構件的疲勞試驗;結構振動與強度方面的各種參數測試與分析。
根據市場需求,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發適合糧食加工業企業大型化、集約化糧食加工裝備。如大型輸送設備、組合清理設備(產量在1000—2000t/d)和除塵設備、專用粉配粉成套設備、正壓輸送過程中的面粉處理設備。
五、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深入地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以往糧機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時,一般僅限于實體產品和使用安裝說明,通過比較常規的技術手段,進行消化吸收,獲取總體結構和零組件的圖紙資料,并將其國產化,為企業提供一定的經濟增長。由于條件的制約,對隱形的設計及關鍵工藝等核心技術,失于深入探求。在消化吸收時,沒有解決好與設計相關聯的使用性能。
(3)創自己的糧食加工裝備品牌品牌的基礎是質量,品牌的價值是信任。就機械產品而言,品牌產品是具有廣泛公信力的產品,停留在知識層面的仿制產品不是也不可能成為品牌產品,即使是研發出的高檔產品但公信力不足,也不算品牌產品。企業的品牌是與自主研發創新和質量保證為伍的長期蓄積品牌力量的過程。
(5)建立更深入廣泛的產學研合作機制與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機制,可以利用高校的知識、人才資源優勢,可以為糧食加工裝備業源源不斷的輸送新鮮血液與活力,從而使企業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獨具優勢。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6)糧食加工裝備技術研究平臺建設政府應出臺科學的糧食加工專項發展規劃,理順糧食產業化發展的管理體制,大力扶持和引導糧食產業地加工,構建合理的糧食加工體系,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及糧食產業化經營,需加大投入建立一個適應我國糧食加工業發展要求的裝備技術研究平臺,用于提升糧食加工裝備的技術水平,帶動糧食加工業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