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農機主管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市現代農業“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的要求,鞏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成果,增強創建實效,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服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就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2016年以來,我市在全省率先部署啟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工作,下發了連政辦發〔2016〕90號文,明確了目標任務。灌南縣成功躋身江蘇首批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并率先通過國家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驗收;贛榆區作為第二批創建縣區,通過了省級專家組中期驗收,正在創建國家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東海縣、灌云縣已被省列為第三批創建示范縣。
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也要清醒認識到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仍存在許多短板,面臨不少問題: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個別縣區、鄉鎮創建推進不力,稻麥種植、高效植保、產地烘干等環節發展滯后,破解短板辦法不多,畏難情緒較重;二是土地流轉速度不快,扶持農機合作社力度不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薄弱,影響全市整體創建質態。三是關鍵環節不穩固。水稻種植機械化環節通過強有力的行政推進,短期內取得跳躍式發展,易于回潮反彈,部分達標縣區、鄉鎮機插秧推廣仍然是最大的短板。四是農機化相關技術應用質量低。水稻機插秧育秧、稻麥高效植保、小麥精少量條播等關鍵適用技術到位率還有待提高。
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中央高質發展重要論斷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是農業部確定的“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農機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農業大市,全市農機系統要以貫徹落實“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為主題主線,充分把握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的重要意義,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高質發展緊迫感和責任感,緊盯薄弱環節、聚焦關鍵短板,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和切實有效的工作舉措,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
二、明確目標,把握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的具體要求
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六大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5%、80%、60%、95%、50%、80%以上,糧食種植、產地烘干和高效植保能力大幅提升。達標的縣區、鄉鎮全程機械化水平必須穩定超過創建標準之上,具體做到“三優二提升”:
一是優化調整推進措施。要著眼保持、著眼長效,進一步優化調整推進措施。在創建期間出臺的行政推進、資金扶持、檢查考核、獎懲激勵等方面的具體措施,現階段應因地制宜,優化完善,延續施行,努力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是優化提檔裝備結構。乘坐式插秧機、小麥條播機、高性能植保機、糧食烘干機四大重點機具的保有量不低于建成時的標準,按照序時進度增加,同時加大對乘坐式插秧機、復式機械、綠色環保類機具推廣力度,著力優化結構,提檔升級,提升發展先進高效、綠色環保、智能化農機裝備水平。
三是優化提高作業水平。在確保水稻機插秧、小麥機條播、高效植保、糧食烘干四大重點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不低于建成時的標準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擴大麥秸稈還田集成水稻機插秧、稻秸稈還田集成小麥機條播兩項集成技術和稻秸稈犁耕深翻還田技術的應用范圍,擴大新機具新技術應用水平。
四是提升規模經營水平。要進一步加快土地流轉速度,開展農機示范合作社創建活動,加大扶持農機合作社力度,促進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穩步提升規模種植水平和規模服務水平。
五是提升創建指導水平。實施鄉村戰略和全市“高質發展,后發先至”要求,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全市農機系統要加強對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農機新型經營主體管理與創新、農機化新技術與發展趨勢、科技推廣創新、農機化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強化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不斷提升指導鄉鎮示范創建的水平。
三、把握重點,確保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取得實效
(一)形成合力,營造齊抓共管的局面
各縣區要以加大行政推進力度為抓手,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為農業農村工作年度考核重點,結合自身短板,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落實行政考核和獎補推進措施,確保成效。縣區農機主管局要主動向縣區委、政府匯報,主動協調縣農委、縣財政、縣審計、縣糧食、縣水利、縣國土、縣金融、縣環保等部門,積極指導鄉鎮創建工作,形成上下聯動、多方協作推進合力,營造政府主抓、部門牽頭協調、鄉鎮(合作社)落實推進的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狠抓關鍵,補強水稻種植短板。
將確保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只增不減作為全程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全力控減直播稻、普及機插秧。市級財政下撥給縣區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資金,將優先重點補貼新購乘坐式插秧機,補貼縣:東海縣、灌云縣;作業補貼標準:對新購乘坐式插秧機年作業面積400畝以上,作業補貼標準為4000元/臺;對新購乘坐式插秧機配套側深施肥裝置的,每臺疊加作業獎補2000元/臺,具體由縣區農機局執行。各縣區要以提升水稻機插秧面積為抓手,依據各自實際,出臺水稻育供秧、機插秧扶持政策,強化機插秧節本增效農藝優勢宣傳,抓好推廣主體、育秧池田、新增機具、作業面積“四個落實”,全力加快水稻機插秧技術應用整體推進。
(三)緊扣弱項,加快推廣綠色農機。
以組織實施綠色生態農機工程為抓手,圍繞種植、植保、烘干等薄弱環節,優先發展節地節水、節藥節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發展等綠色節約型農機裝備,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啟動實施區級農機購置信貸貼息扶持政策,放大購機補貼、報廢更新和作業獎補疊加效應,重點發展高效植保、精準施肥機械裝備。加大綠色環保烘干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整改,全面實施糧食烘干中心燃煤熱風爐綠色化改造。各縣區要優化獎補,精準施策,統籌推進全程機械化高質發展和綠色生態農機工程,保障農機化高質發展。
(四)培強主體,構建長效服務機制。
要圍繞服務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以構建長效服務機制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機示范合作社創建活動,采取政策優先傾斜、項目優先安排、跟蹤指導幫扶等有效措施,培育壯大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整合培訓資源,扎實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注重把培訓辦到田間地頭,培育一批依法運行、管理規范、設施配套、服務高效的農機合作社以及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合作經營、土地股份、統一服務等形式,推進訂單式、托管式、聯耕聯種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延展全程機械化服務鏈條,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五)融合發展,提升技術推廣質態。
要堅持農機農藝緊密融合,優化完善糧食生產各環節技術路線和作業標準,共同推進良法良機配套,總結建立具有區域特點的、更加成熟可行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推動稻麥周年生產質量和效益雙提升。要組織人員分片包干,深入村組,加強機插秧農藝優勢的宣傳,澄清對機插秧不利的各類錯誤觀點,重點提升機插秧育秧、栽插作業質量。要整合農業科技入戶、農機獲證獎補、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稻麥高產創建、植保統防統治等項目,組織各類新型主體參加全程機械化技術培訓,確保秸稈還田集成水稻機插秧(小麥機條播)、糧食烘干、高效植保等主推技術普及到位。
(六)示范引領,打造區域示范標桿。
要把全程機械化推進工作重心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圍繞全程機械化生產、全程標準化作業、全程社會化服務、全程專業化指導的要求,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質增效,打造升級版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鄉鎮。要結合自身水稻種植面積規模和高產創建,在千畝全程機械化示范方建設的基礎上,總結創建經驗,合理規劃布局,分別建設1-2個5000畝以上示范片,推進加快建設村級示范方。要通過示范創建,探索總結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徑、技術模式、機具配套、操作規程及服務方式,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典型。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鄉鎮和涉農街道(社區)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七)規范管理,確保資金使用安全。
要按照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規劃,實施規范管理。一是按程序辦事。以規范化建設為抓手,樹立按章辦事意識,嚴格落實規章制度,以規范化建設促高質發展。二是保資金安全。以提升兌付率為抓手,落實主體責任,形成權責統一、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監管有力的資金監管體系,確保按時間節點將資金兌付到位。三是嚴監管督查。市農委將聯合紀檢監察、財政、第三方等部門單位,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方位監督檢查,嚴防克扣、截留、挪用、私設小金庫等資金違紀問題的發生,做到使用必問效、低效必問責、違規必追究,確保專項資金安排到哪里,監督就跟進到那里,問責就延伸到哪里。
連云港市農業委員會
2018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