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油脂產品的優質、營養、健康和企業的轉型高效發展。”日前,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油脂分會名譽會長王瑞元在接受糧油市場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新時代,我國食用植物油加工產業要有新的作為、新的發展。
“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市場供給充裕,品種豐富,但同時存在優質油品供給不足、深加工轉化滯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等問題。”王瑞元認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要積極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加快提高安全優質營養健康油脂食品的供給能力;要增加滿足不同人群需 要的優質化、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油脂產品的供給;要增加專用油和營養功能性新產品以及綠色、有機等“中國好糧油”產品的供給;要大力發展木本特種食用油脂等優質營養健康中高端產品的供給;要提高名、特、優、新產品的比例,充分發揮“老字號”的品牌效應等等。
堅守食品安全底線。糧油加工企業要把產品質量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適口、營養、健康、方便”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要按照食品安全、綠色生態、營養健康等要求,完善原料采購、檢驗、在線檢測和成品質量檢驗,建立從田間到餐桌覆蓋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糧油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確保糧油產品質量安全。
繼續提倡“適度加工”。要最大程度地保存糧油原料中固有的營養成分,防止“過度加工”;要科學制修訂好糧油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規范和引領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的健康發展;要廣泛進行科普宣傳,引領科學消費、合理消費、健康消費。
重視發展糧食循環經濟,搞好資源的轉化和副產物的綜合利用。要針對不同時期糧油資源的實際,搞好油料油脂資源的加工轉化;依托大型骨干企業,大力開展米糠、麥麩、麥胚、餅粕和油腳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 價值。尤其是要搞好米糠的利用,爭取到2020年,我國米糠制油的利用率由2015年的15%左右提高到50%以上,為國家增產油脂。
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根據優勝劣汰的原則,繼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大型骨干企業,支持他們做大做強、做優做精,引導和推動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積極采用先進技術與裝備,成為產品質量高、能耗低、經濟效益好、新產品開發能力強的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鼓勵有地方特色、資源優勢的中小企業積極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創新經營方式,主動拓展發展空間,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格局;要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環保、能耗、安全生產等約束,促進糧油加工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倒逼落后加工產能依法退出;支持糧油加工產業園區或集群建設,促進優勢互補。
重視安全文明、清潔環保和節能減排。要以綠色糧源、綠色食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為重點,建立綠色糧油產品供應鏈;鼓勵油脂加工企業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循環經濟系統,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嚴格控制廢水、廢氣、污水及灰塵、粉塵的排放。認真做到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指 標,達到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的要求。
在王瑞元看來,油脂產業要有新作為、新發展,必須以創新驅動,科技興糧。
一是要研究開發糧油加工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和新裝備,以進一步提升我國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的整體水平。
二是要重視關鍵技術裝備的創新研發。糧機裝備制造業要以專業化、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以及綠色環保、安全衛生、節能減排、節糧減損為導向,發展高效節能食用植物油加工裝備,鼓勵研發定制機器人應用和智能工廠等。
三是要發揮品牌的引領作用。要進一步加強油脂品牌建設的頂層設計,通過質量提升、自主創新、品牌創建、特色產品認定等,培育出一批諸如魯花、金龍魚、福臨門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家喻戶曉的、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全國性名牌產品。
王瑞元強調,支持有條件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與糧食加工企業聯合起來,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上合組織成員國,在農業投資、貿易、科技、產能、糧機裝備等領域的合作。通過“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糧油企業集團,支持其在農業生產、加工、倉儲和港口等環節開展跨國全產業鏈布局,逐步建立境外糧油產銷加工儲運基地。